「以終為始」的永恆視野


2925 期(2020 年 9 月 13 日)
◎ 教學抗逆 ◎ 羅懿舒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生命影響生命」大家耳熟能詳,尤其是在教育界。不錯,人的生命可有極大的典範作用。由於學生愛模仿,故老師生命的良好示範,更是活生生的教材,勝過千言萬語,可觸動人心,並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但想深一層,原來死去的人所發揮的感染力也不容忽視。

  要別人怎樣紀念自己

  最近閱讀《田家炳:朱子治家格言與信仰之路》,很受激勵。田老先生生於亂世,不足十六歲,就要肩負持家重擔,但卻努力投身事業,並以薄己厚人,「做好人」,繼而「做好事」為人生座右銘,慷慨支持教育事工,甚至把幾十億身家全數捐贈出來,而不是留給兒女。又選擇居住簡樸公寓大樓,把自己的別墅變賣成為善款。田老雖已返天家,但肯定他的仁心風範長存。

  我又想起史提芬柯維 (Stephen Covey) 的巨著《與成功有約》,其中一篇印象深刻的是邀請讀者幻想自己的喪禮。柯維挑戰我們去想像在喪禮中別人會怎樣緬懷自己作為配偶、父母、兒女、親戚、朋友、同事;他們會記念自己性格、成就的哪一面?他認為若是我們曉得這樣想,就會「以終為始」,懂得智慧地審視現在的生命有否被忙碌、次要或微不足道的東西奪去自己原有的目的,也會問「每一天有否有意義地促進生命終極的理想目標?」

  人死絕不如燈滅。 死後,我們的影響力還不斷傳留在別人的腦海心靈中。 對於有信仰的人,因有永恆的視野, 就更容易理解死後生命那一種超越時空的延續。華理克牧師說得很好:「生活在永恆的視野會改變人一生的優先次序」,即不同價值的選擇。

  怎樣以永恆視野選擇人生路徑

  一個善用永恆視野作選擇的例子就是英國宣教士李愛銳(Eric Liddell),李最享負盛名的事蹟是他在一九二五年奧林匹克競賽的驚人選擇。他原先準備參加一百賽跑,卻臨陣放棄,轉而參加自己不太擅長的四百米競賽。原因是前者比賽編排在禮拜天舉行,對他來說這是安息日,是敬拜神的日子,故不能參賽。不過他的堅持卻帶來喜出望外的成果:獲四百米金牌,且刷新了世界紀錄!但李愛銳出人意表的選擇並不止於此。雖一舉成名,前途無限,他卻毅然轉換人生跑道,遠赴當時兵荒馬亂的中國成為宣教士,在天津一所平凡中學任教,並運用他天賦的運動才能感染同學,參與人生另一場亮麗的宣教競賽,換來學生極度的愛戴和尊敬。

  對李愛銳來說,天上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超越人世一切短暫光芒。一直鞭策着他就是那份「以終為始」的堅持,這樣忠於自己信仰價值的人生選擇,不正是生命影響生命、不枉此生的——燦爛奪目例子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