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34 期(2020 年 11 月 15 日) ◎ 教會之聲 ◎ 區伯平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在感受上,人們渴求紓解就要盡情,紓解就得痛快。另一方面在商言商,各式店鋪都渴望盡做生意,謀求顧客沒有保留地消費。針對這種你情我願的消費傾向,市面上廣泛流行着「報復式消費」的說法。按照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綜覽各處社羣的行為表現,也印證得這種現象;稱作「彌補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可說這是人性的自然自療,也是社會經濟的需要。
不過,為甚麼廣泛流行的言詞竟然採用「報復式」來衍繹英文 compensatory這個字呢?這個英文字的最常含意,多數譯作補償、報償、賠償、抵償;卻從來沒有「報復」的仇恨意識。「報復」是回應遭遇不幸對待的絕不容情反擊,必要置對手於某些傷害而後快。
受到長久壓抑的心緒,採用「報復式」消費來表達渴求盡情紓氣,也許只是戲言而已,不必過度認真演釋,「小題大做」。然而正如流行曲是時代的脈搏,能夠準確貼近地反映着時下社會心態;流行的「潮語」亦是具有同樣效能的內窺鏡,默默的透露了社羣的氣息。社會就是怨氣瀰漫。
我們何妨直接稱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作「彌補性消費」,因為這行動的確有心理治療作用,能夠撫慰我們在過去一段日子的種種心緒缺失。又可以進一步鼓動正能量,稱之作「跨難消費」,友好互動祝賀,歡欣能夠在亂局中平安活到此刻。更可以滋育積極前望的心懷,稱之作「儲能消費」,帶着友輩同行的欣慰,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剛巧明天是「國際寬容日」。與其言說「報復式消費」來自嘲,其實亦是不經意地使自己籠罩在仇恨的意識中自虐。不如先對自己寬容,讓自己先經歷釋放,而後學習人間的寬容,這才是心緒鬱結的深層紓解。
區伯平(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義務牧顧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