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式消費 !?


2934 期(2020 年 11 月 15 日)
◎ 教會之聲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人們心緒經歷了一段長日子鬱結,累積的負面抑壓情緒就總得紓解。其中最易想到的,就是回復常態生活時的活動方式。在我們社會,購物吃喝與旅遊玩樂,都是慣常的消閒和減壓方式。藉着這樣消費來紓氣減壓,無可厚非,也頗湊效。此刻由政府以至商界,也在設法重啟停滯多時的經濟,務求激活市面各種消費活動。奇詭的,不論消費紓壓,及消費救市,消費似乎成為久違的全港共識。

  在感受上,人們渴求紓解就要盡情,紓解就得痛快。另一方面在商言商,各式店鋪都渴望盡做生意,謀求顧客沒有保留地消費。針對這種你情我願的消費傾向,市面上廣泛流行着「報復式消費」的說法。按照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綜覽各處社羣的行為表現,也印證得這種現象;稱作「彌補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可說這是人性的自然自療,也是社會經濟的需要。

  不過,為甚麼廣泛流行的言詞竟然採用「報復式」來衍繹英文 compensatory這個字呢?這個英文字的最常含意,多數譯作補償、報償、賠償、抵償;卻從來沒有「報復」的仇恨意識。「報復」是回應遭遇不幸對待的絕不容情反擊,必要置對手於某些傷害而後快。

  受到長久壓抑的心緒,採用「報復式」消費來表達渴求盡情紓氣,也許只是戲言而已,不必過度認真演釋,「小題大做」。然而正如流行曲是時代的脈搏,能夠準確貼近地反映着時下社會心態;流行的「潮語」亦是具有同樣效能的內窺鏡,默默的透露了社羣的氣息。社會就是怨氣瀰漫。

  我們何妨直接稱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作「彌補性消費」,因為這行動的確有心理治療作用,能夠撫慰我們在過去一段日子的種種心緒缺失。又可以進一步鼓動正能量,稱之作「跨難消費」,友好互動祝賀,歡欣能夠在亂局中平安活到此刻。更可以滋育積極前望的心懷,稱之作「儲能消費」,帶着友輩同行的欣慰,迎向不可知的未來。

  剛巧明天是「國際寬容日」。與其言說「報復式消費」來自嘲,其實亦是不經意地使自己籠罩在仇恨的意識中自虐。不如先對自己寬容,讓自己先經歷釋放,而後學習人間的寬容,這才是心緒鬱結的深層紓解。

  區伯平(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義務牧顧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