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長洲教堂路


3075 期(2023 年 7 月 30 日)
◎ 十架信息亮街景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長洲是個奇趣的小島;它的面積只有赤鱲角機場的五分一,可是在建設機場以至開發大嶼山之前,長洲一直是香港發展最密集,聚居人口最多的海島。事實上遠至二百多年之前的滿清朝代,島上已經設有關稅站;那時長洲墟、元朗墟、大埔墟、石湖墟,並列為珠江口前端的四大墟市。

  當年有志入華傳道的教士,礙於清政府的禁制,都只能留在澳門及東南亞守望,等待中國開放。待得英國佔治香港島,這些教士立即遷來,預備進一步的機會。當初英國尚未佔治九龍半島,更未有所謂「新界」;那時洋人只能在英國權勢下的香港島立足。然而奇異的,那時竟有教士可以登臨長洲,立足傳道,以至凝聚信眾,建立教會。

  這項看來違規的情景實在是不解之謎,不過基督教會確實立足長洲一百八十年;這個信徒羣體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是為「長洲浸信會」。現時的、用花崗岩石熬塊砌建的特色教堂,於1951年落成。

  長年的傳道與辦學等服務,使長洲浸信會融成小島社會的一份兒。途經教會的一條路,是島上最長的大路之一;上世紀五零年代初,天主教會也在這條路上建立一所「花地瑪聖母堂」,還附設規模龐大的幼稚園。因着這兩座地標,街坊稱這條路為教堂路。由於香港島有「教堂街」及「教堂里」,於是這裏的政府名稱定為「長洲教堂路」。

  區伯平(撰文、拍攝、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連載小說《捨得》】

【閱讀與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