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理性


3075 期(2023 年 7 月 30 日)
◎ 生活迴響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情感指因與周遭世界而產生的即時心理和身理反應,例如,喜悅、驚慌、忿怒、心跳加速、出汗等。倫理學上,情感主義(emotivism)有別於主觀主義(subjectivism)。情感關乎態度和感受,不關乎事物的真實與否。情感是自然的和直接的,沒有經過理性處理。年紀愈小的孩子愈反映這份自然和直接情感,但同時,他們的情感也是一個社化過程和需要道德提昇。例如,有人對黑人的情感反應是負面,並將黑人聯想到犯罪、暴力和低文化等。第一,對黑人負面情感可以是很自然和很直率的表達,但情感表達也要顧及他者的情感。所以,沒有因為自然和直率,情感就不需受教育。第二,對黑人負面情感不純是個人,更可能是集體情感。即我們在集體意識下接受了社會對黑人的態度,並將之成為羣體的習性(habitat)。第三,情感不牽涉事物之真實與否,但當事人和聽眾將自己情感等同為事實時,由情感製造出來的偏見就更能應付,因為情感不是想像中可以討論。基於以上原因,社會認為理性比情感可信賴得多。情感可以建構它認為的事物,但理性不會,也不可以。理性講求客觀、證據和更好理由。不論是因社化結果還是身心結構原因,男人相對地較傾向理性、女人相對地較傾向情感。在男人主導的世界下,情感受到壓抑、不被重視,甚至是弱者的表現。例如,「男人有淚不輕掉」、「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淚」等講法進一步分割理性與情感。

  話說回來,理性又不是想像中客觀,不受情感影響和不需情感支援。我們總要問「哪一個理性?」例如,馬克思主義理性就跟自由主義理性不同;環保主義跟資本主義就有不同取向;原住民對狩獵的看法與現代人對動物的看法就不同。理性可能只反映某一羣體的價值和思考多於我們以為它是普世。理性可能只是包裝了某種情感和反映某一社會敍事,其骨子裏是情感。即理性受情感決定,並為情感服務,多於完全客觀。某程度,民族主義就是一例。此外,理性也可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那麼,理性是指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性?當工具價值主導社會時,我們不可能只靠價值理性對抗,更要靠由情感而來對價值理性的堅持和勇氣。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情感保護價值理性;同樣,價值理性也需要培養恰當情感。當我們習慣地說「知、情、意、行」,將「知」放在「情」之前時,我們也要考慮「情、知、意、行」,甚至「行、情、知、意」等不同模式。

  理性與情感不是對立,而是理中有情、情中有理,以辯證方式交織。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連載小說《捨得》】

【閱讀與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