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聖保羅堂 歲月痕跡. 見證動人教會故事


3076 期(2023 年 8 月 6 日)
◎ 聯會新會員堂巡禮 ◎ 採訪:本刊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引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聖保羅堂(下稱聖保羅堂)座落牛頭角老區,教會外觀卻保留着舊式教堂窗戶及紅磚,在車房和唐樓等舊區建築物圍繞下,顯得格外獨特。談起地理位置,不得不說前往教會必經的長斜坡,尤其夏天沿斜路而上更是汗流浹背,但亦無阻信徒到教會崇拜的決心,這段路反成了不少會友珍貴的回憶。屹立該區超過半世紀,聖保羅堂今年將迎來61週年堂慶,這條斜坡不單是通往教會之路,更盛載着每一代信徒,堅持追尋信仰的熱心。

  「教會最年長的會友已超過90歲,至今仍恆常返教會聚會。」香港信義會聖保羅堂堂主任鄧慶森牧師笑說。今天,這些資深信徒大多兩鬢斑白,但可謂是教會的中流砥柱,不但信仰根基穩健,更曾在堂會沒有牧者的困難時期,共同負起教會重擔,可見其忠心委身。數十年來,不論是酷熱難耐的炎夏,或是寒風刺骨的嚴冬,他們總是拄着拐杖,每週踏上這條熟悉的斜坡,一步一腳印,堅持奔走信仰之路。

  翻閱教會60週年特刊,年長會友對教會歷史如數家珍,甚至早在創堂年代已開始返教會,難怪字裏行間滲透着對母堂濃厚的感情。至於年輕會友,雖然在教會日子尚淺,但談到教會團契、社會服務坊等活動,喜悅之情在文字中可見一斑。遊戲耍樂、與朋友共聚,最後一同信主事奉,不正是許多基督徒當初信主的寫照嗎?

會友互愛互助
 木椅見證光影歲月

  一起事奉數十年,會友間的感情與親人無異,鄧牧師直言,他們十分樂意服侍其他肢體,尤其在患難中更見真情。他憶述,年長會友在家中跌倒受傷,未能前往教會聚會,有姊妹在崇拜中不見該長者蹤影,主動聯絡鄧牧師一同上門探望,更親自為長者搽上按摩油,紓緩痛楚。又有一次,有長者受傷送院,當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醫院嚴格規限訪客出入,市面上又欠缺足夠的檢測及防疫配套。為了前往醫院探訪,教會一對夫婦自發進行核酸檢測,幾經波折,終於與長者見面並安撫其情緒,也讓牧者得知該會友的病況。

  創堂至今六十載,期間教會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修葺,人臉也轉了百遍,見證着時代變遷的,還有教會內充滿歲月痕跡的木椅子。「教會初成立時,會友人數不多,教會經濟狀況十分差,難以負擔添置傢俱的費用,眼前的木椅子是由弟兄姊妹奉獻得來,教會請木工師傅逐張打造,並在椅子後漆上捐贈者的名字。」

  他稱,今天人們生活富裕,椅子只屬廉價傢俱,幾乎所有人都能負擔。但在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環境欠佳,教會又以基層為主,當時奉獻木椅也所費不菲,故不可同日而語。全賴當年會友無私奉獻,這些木椅子至今仍擺放在禮堂,供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安坐參與崇拜。至於椅子背後的名字,不單為了表彰捐贈者,也讓會友們珍惜和肯定前人的貢獻,意義重大。

社區廣傳福音
 開放堂會共享空間

  內部牧養固然重要,教會更要在社會為鹽為光,廣傳福音,因此聖保羅堂在2002年迎來一重要變革──成立社會服務坊。不過,變革第一步竟由「窗戶」開始,原來教會的窗戶原非採用透明玻璃,街坊雖路經教會,卻無法得知裏面的狀況。

 

  鄧牧師認為,教會應開放和多接觸社區,決定把窗戶換成透明玻璃,家長帶子女到教會參與活動時,便能在窗外看到孩子,也促進了教會與家長的溝通。此外,同工當值時絕不鎖上大門,街坊可隨時推門入內,打破教會四幅牆的阻隔,久而久之,居民便感受到教會與他們同行。

  「如果教會平日關門,只有主日崇拜才開放,這樣十分浪費空間,加上教會座落社區,是照亮附近的燭台,應該要多作服侍。」有見教會附近中、小學林立,加上當時不少學生喜歡流連網吧,故教會終在2002年正式成立社會服務坊,初期以服侍青少年為主。當時,社會服務坊設立自修室、圖書閣、電腦閣和休閒閣,又提供各類型小組及工作坊,成功招聚了不少學生,社會服務坊便成了他們下課後的好去處。最吸引年輕人的必定是電腦閣,教會特意添置了5部電腦,學生可以玩小遊戲,後期則可網上做功課。在當時電腦不普及的年代,這裏可謂年輕人的「桃花源」,人人樂而忘返。

撒下福音種子
 會友發揮恩賜事奉

  社會服務坊亦是教會接觸年輕人的橋梁,隨着牧者與他們的關係日深,不少學生也開始接觸福音和返教會。鄧牧師直言,部分年輕人是「可造之才」,有意培育他們成為教會領袖,計畫雖好,但事實卻未如預期。「服侍過程中,我們最後得出一結論──撒種。」原來,教會服侍對象大多為新移民家庭,當他們獲分派公屋(上樓)後,新居住地點往往遠離教會;即使分派同區公屋,在當時交通配套不完善下,家長也不放心孩子獨自前往教會,最終只能選擇離開。他坦言,一方面為他們「上樓」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卻只能無奈接受他們離開。誠然,人才離開必然對教會承傳造成影響,但從大使命角度,教會正正做了「撒種」的工作,將福音種子埋藏在年輕人的心田,他日或許在其他教會發芽成長。

  除了社會服務坊, 教會早年也開始與鄰近教會合作,一同服侍區內街坊,定期舉辦聚會及嘉年華會,包括話劇演出、檢查身體和中醫問症、拍攝紀念相片、攤位遊戲及保安工作等。每次教會參與服侍,鄧牧師都親自帶隊,喜見教友能按恩賜在不同崗位服侍,不論是年過九旬的長者,或者在庇護工場上班的教友,都能參與其中。

回顧事奉生涯
 細數教會難忘經歷

  在聖保羅堂事奉24年,鄧牧師從沒有堂主任的架子,不論教會發生大小事,總是一馬當先處理,甚少假手於人。「有時見地板或洗手間有污漬,我便拿起地拖主動清潔,有些事情不是特別艱難,又不想麻煩別人幫忙,自己『做少少』其實便處理了。」縱然如此,數年前發生的一件事,竟令凡事親力親為的他十分糾結。

  記得當日,鄧牧師早上如常返教會辦公,還未踏進教會已覺臭氣沖天。他心知不妙,急忙開門一看,只見整間教會地上全是糞水,水面已浸至腳腕的高度,還漂浮着數不盡的排泄物,幾乎令人作嘔。原來,教會位於地鋪,整棟大廈的污水都經教會沙井流走,前一晚剛巧爆糞渠,教會便不幸遭殃!鋼琴、傢俱、沙發全被污水淹浸。看到眼前景象,通渠技工又未能立即抵達,自己總要先進入教會查看損毀情況,於是只好咬緊牙關,捏着鼻子踏進糞水中,先行入內移走重要物品。

  結果,待技工疏通渠道後,他與幹事及住在附近的弟兄姊妹,同心協力留在教會清潔,忙了大半天才完成。憶述起這經歷,他苦笑道:「我記得當晚,一雙腿累得不知如何形容……被糞水浸泡的皮鞋,我曾試過清洗乾淨和晾乾,但已經無法再穿著,不過我覺得這都是服侍,更是最難忘的經歷。」愛教會不是空談,總要在行為上彰顯,即使無奈要做厭惡性工作,鄧牧師和一眾會友也願意忍受惡臭,委身服侍,正是愛教會的表現。

跨宗派傳福音
 加入聯會合一見證

  今天,聖保羅堂崇拜人數約有70人,設有8個團契小組和不同主日學課程,牧養各年齡層的弟兄姊妹。教會於去年加入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為基本會員堂,他讚揚聯會舉辦的講座或活動支援教會牧養,尤其資助地區教會舉行分區佈道事工,更促進了跨宗派的精神,讓各教會不分彼此合一傳揚福音。

  問及對聯會的期望,他直言盼望聯會可刪除「聖工人員可免喜慶賀禮」的公告,他解釋此公告已存在數十年,從前許多傳道人薪金不穩,如會友多婚嫁喜事,送禮確實對牧者家庭造成負擔。惟今天,教牧薪酬已上升不少,相對弟兄姊妹薪酬而言亦不算太低,更重要是如堅持免除賀禮,信仰根基不穩或未信主的親友不知原委,難免會對牧者及教會產生負面印象,故此公告內容也應重新斟酌。他強調,教牧不一定要以現金作賀禮,只需贈送簡單的小禮物,已可表達牧者的心意,也是基督徒的榜樣和誠意。

  (部分相片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聖保羅堂提供)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聖保羅堂

  地址:九龍觀塘通明街21號A

  電話:2343-6413/2343-6566

  電郵:stpaul@elchk.org.hk

  網址:http://stpaul.elchk.org.hk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聖保羅堂於2022年10月份加入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為基本會員堂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新會員堂巡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