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多年前舉家離港進修,五年多前回港,驚覺社會轉變了許多。 「魚翅撈飯」的告白、日本壽司流行、廣告青少年化、胸圍大特寫、翻出外衣潮流、親子推廣、淫賤「報道」、說話要絕要辣要有刺才有聽眾、電腦普及、工作時間七十一、漫畫無孔不入、小學畢業不懂二十六個字母、廢除體罰、樓價奇高、同性戀「有聲有色」、新聞報道口語化、黑手和陽謀論、補習社林立、盜版軟件成行成市、VCD泛濫、電影院縮小、八卦周刊必讀、名牌效應等等。
當然,回港後這五年的社會轉變,不可謂不驚人。政府換旗、金融風暴、黑衣女士、上網成風、青少年暴力、母語教學、棟篤笑現象、王家衛電影、報章嫖妓指南、政府救市、高官倡賭、三千元工資,還有林林總總的選舉制度改革、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以往子女得努力認識父母,現在父母得努力了解子女,討好子女。少年人買近千元波鞋、二千元MD、把「好悶」掛在嘴邊。香港人活在高壓、精神緊張、趕死線的生活中。張艾嘉求傳媒放過她一家。真是新聞多、沒有窮盡,改變多、令人疲乏。
時代已變,已變,已變!搖頭嘆息世風日下又如何?後現代社會漸臨,香港人活在不同世界中,福音須多元化,道成肉身進到他們中間。難得有人對某社羣有負擔,敢於作砲灰。當然還得在聖經、神學、文化的互動下,仔細反省。彼得的講章(徒三)與保羅的講章(徒十七),都是傳福音,差異可不少。在這排山倒海的變動中,講壇不能不變、傳福音不能不變、牧養和教導不能不變,不然恐怕有負所託,對嗎?
鄭順佳(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