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始了,看著莘莘學子重新背起書包去上學,叫我想起一首古老兒歌:小嗎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惰,沒有學問囉,無臉見爹娘......
這首古老兒歌,現在的孩子大概沒有幾人會唱。我最喜歡兒歌展示的那種單純樸拙:不管風雨急兩驟,不管太陽當頭,不能丟父母臉,不能讓老師罵,好孩子一定要毫不猶豫,背起書包上學去。至於背起書包的孩子快不快樂,就沒人考究了。
在那窮乏的年代,孩子們都知足快樂,要挑水,要燒飯,要照顧弟妹,都不減其樂,有書讀更屬萬幸,不像今日孩子,擁有一切卻獨欠快樂。
最近城市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家長對培育子女首重身體健康,其次情緒健康,學業成績只排第五位。說明香港父母漸趨開明,不再過度重視成績。可是,報告同時指出,即使如此,香港仍有三成兒童活得很不快樂,其中一成半且有嚴重情緒病。
為甚麼會有這許多不快樂的孩子呢?專家說是因為很多父母不懂「父母之道」,不從子女角度和需要去想,偏還自以為對子女好到不得了,結果愛之變成害之。這就是求餅給石,求魚給蛇的寫照。
依我看,匆忙,是香港父母的死穴。上一輩何嘗懂甚麼父母之道,但那時生活節奏不像今日快速,父母有充足的時間從從容容去聆聽孩子心聲,有足夠容量去接納孩子在成長過程犯的各種過失,還能調節步伐與孩子一同成長。所以,那時物質或不如今日豐盛,父母的愛卻是足夠的。
因此,今日的父母最首要的,是讓孩子感受一種從容不迫,寬宏接納的愛,如此,則不管父母用甚麼方法去教養,孩子都能快快樂樂地成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