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與道德重建」學術論壇
 結集基督徒學者持續在社會發聲


2607 期(2014 年 8 月 1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建道神學院、迦密山國際學術文化講壇合辦之「基督信仰與道德重建」學術論壇已於七月三十至三十一日舉行,有約五十名來自中港台及海外的學者參加。論壇目的是建立長期基督徒學者網絡,持續就社會議題發聲,將基督信仰應用到實際生活層面。是次研討內容廣泛,有部分圍繞到中國近年道德情況及教會在其中的角色,探討以基督信仰成為道德重建力量的可能。

  基督信仰的社會功能 具備補充性和顛覆性

  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在「論基督信仰的補充性與顛覆性功能」講題中,不諱言中國基督教正處於關鍵時刻,因着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被一些人視為對政權的威脅。但在發展過程中,中國基督教不斷探索教會合一、社會關懷和普世宣教等路向,由神祕宗教自我轉化成較完備的教會,但亦有出現宗教熱的情況。

  「教會在社會中,可扮演補充性和顛覆性的兩重功能。」梁院長說,補充性的功能是會接納社會現狀,但發揮補充劑角色,令社會建構更完備、運作更暢順。他以「傳福音」作例解釋,補充性位置的福音能滿足人的自覺需要,同時不會威脅主流信仰和價值地位,反倒是間接突顯主流價值的權威地位。

  但他續言,基督教同時具備強烈的顛覆性元素,甚至可說顛覆性就是其根本本質,因為上帝擁有絕對治權,「耶穌基督沒有加入奮銳黨,但在宗教和政治領袖眼中,祂的威脅卻是更大,這也是為甚麼他們寧可釋放巴拉巴,也要將耶穌治死。」梁院長最後指出,今日中國教會最主要的問題並非缺乏政治性和社會性,反而是缺乏教會性,因為有時候其政治優先性,遠超宗教使命。

  從羅馬帝國教會 反思中國教會路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羅秉祥以「早期教會成為羅馬帝國道德模範羣體的當代意義」為題,回顧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政府打壓下冒起,羅教授認為羅馬將基督教變成國教,是不可思議,好比英國人要把黃大仙當成國教,因為基督教原是羅馬殖民地的宗教。他試從羅馬教會經驗,反思今日中國教會。

  他指出,基督教當時能火速冒起,是因為信徒嚴謹的品德在社會中作了見證:「當時的基督徒道德觀強調要為罪悔改,並認為我跌倒,是會令整個教會身敗名裂,故此他們會互相進行監督。」羅教授又引述當時一些異教徒官員的文獻記載,信徒在聚會中起誓不詐騙、不偷竊、不姦淫、不背信失約、償還借貸時不抵賴推卻。基督徒對道德生活的追求,正顯出與只談獻祭保祐的羅馬宗教截然不同,更與殘暴不仁的政府形成強烈對比,他總結:「基督教將道德生活建立起來,成為獨特而成功的地方。」

  羅秉祥續引述中國統戰部退休幹部、政協常委等人指出,今日中國道德領域的危機,已達至對國家和人民造成深層危害的可能,並認為要解決道德危機,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是成本最低而且效益最好。他指從羅馬到中國,教會應該成為入世且為人矚目的羣體,抗衡世界,成為社會的模範,「中國能不能發生與羅馬一樣的事情?讓基督教成為全中國的鹽和光。」

  網絡成癮愈趨普遍 影響屬靈生命操練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費樂仁以「屬靈生命操練與虛擬世界」為題,探討今日網絡盛行對屬靈生命的影響。他指今日很多人以為網絡應連結心靈,對科技充滿理想,但事實上網絡帶來的是更多道德危機,如果基督教要道德重建,首要先認清罪,科技是其中之一。

  他續言,每兩年研究網絡的書出版超過一百本,網絡成癮受到關注。在日本有好些隱閉青年網絡成癮問題十分嚴重,他們患上強迫症,不能控制好奇。除此網絡色情亦愈見嚴重,令男性基本色欲大大增加,甚至影響着信徒的屬靈操練。他指,SMS、Whatsapp、Wechat等手機通訊泛濫問題更為嚴重,費樂仁教授更笑指不少人睡覺時都不忘要起來看訊息,怕一天不回覆,對方會生氣,他說:「人與人間的感情已經改變,人變得失去忍耐,不願意開拓心靈溝通,我們要思考教會還可如何作見證。」他認為,科技甚至乎破壞家庭價值,即使同一屋簷下亦不再溝通分享,各自上網玩樂,產生不少家庭問題,信徒需要為此悔改,回到聖經。

  以基督教倫理化解 中國性解放的挑戰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關啟文教授以「基督教倫理與性解放對中國社會的挑戰」為題,提及中國近年出現「性革命」,中國人對性行為變得開放,影響傳統家庭價值,婚前性行為問題更顯嚴重。他續指,性解放浪潮帶來同性戀運動也默默起革命,不少同運人士以高調姿態走上街頭,他又批評同運人士指接納同性戀意見是文化寬容和多元化的表現,是價值顛倒,反問:「只容許贊成同性戀的意見,卻容不下反對同性戀的意見,還說是『多元化』,很諷刺。」

  關教授指要在社會維護基督教倫理的使命,首先要提防「自由」被濫用,就如同運爭取非刑事化,繼而爭取性傾向歧視法和同性婚姻,他認為是「反道德主義」,將傳統性道德邊緣化。從基督徒角度而言,根源是世界觀顛倒,人不肯承認上帝的主權,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道德感和價值之源變得昏暗,並且拉攏更多人作不道德的事。「我們單單引用聖經指出不贊成是不足夠,需要用理性去回應,並要求對方證明他的前設。」他呼籲基督徒學者要作出更多理性批判,並廣泛散播基督教觀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