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週年牧養研討會
 政治生態轉型下的牧養


2614 期(2014 年 9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主辦第八屆週年牧養研討會2014已於九月十六至十七日舉行,是屆主題為「政治生態轉型下的牧養」,從神學、歷史、牧養等角度反思教會牧養,有約二百六十人出席。

  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教授、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趙崇明博士主講首日專題「從神學反思現時政治生態及其轉變」。龔立人教授認為一國兩制是一種共存的政治,其中必定有張力,但強調張力不等同撕裂,並解釋:「社會論述的『撕裂』並非客觀描述,它背後建構一種價值,正在向社會傳遞和導向下一步。」例如催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觀念,透過維穩達成和諧社會,他擔憂實用民主終會高於程序民主,令市民懷疑一切與政府對抗的行為,只以守法為最高原則,馴服於現實政治,最後以務實代替社會想像。

  「張力是生命的記號,一切由差異而生的衝突,是公民社會民主所不可或缺的。」龔教授引述教育家Parker Palmer指出,只有在極權社會,衝突才可消失;在健全民主下,公眾衝突無可避免,但能幫助人在爭議中判別真偽。「張力可以成為社會更新的力量。」他續言要藉張力更新社會,首先社會文化要有能力把差異解讀成張力而非撕裂,其次是社會制度能舒緩張力,最後才能藉張力帶動更美好社會的想像和實現。

  龔教授問:「今日教會用哪一種思維去運作?是社會張力還是撕裂?」他指教會對社會境況作出神學反省和回應是處境神學,但若教會的神學反省被某一種社會論述決定,以致它失去神學的自由則稱為「被決定的神學」。他又參考《關懷香港牧函》、《基督徒守望香港宣言》及多個宗派近日對社會的回應,認為普遍有淡化立場的論調,顯出被社會撕裂論述所影響而生出恐懼神學、維護社會現狀神學、中間人的復和神學,偏向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神學。

  龔教授提醒教會是一個終末羣體。從終末而言,教會在社會中必定會製造張力,而非平和不吵架,但同時蘊含開放性及具體歷史形態,他續說:「教會在香港是另類的政治羣體,高舉和堅持真理。」他指,真理不能以謊話出現,講真話的人要有免於說真話的恐懼,這關涉制度問題。真理要求真誠生活,但不是一個人的課題,而是教會羣體生活,對社會而言這是社會約章(Social charter),是教會與公民社會的結連。他最後提出,今日基督徒需要進行「免於講真話的恐懼、活出真誠的人生」的抗爭運動。

  差異使世界豐富

  合一不排除異己

  趙崇明博士不諱言今日香港不論政治、經濟、文化都在「戰爭」中,社會內部矛盾、撕裂、敵對,政治文化更顯兩極化。他反問基督徒是否應拒絕抗爭和衝突?續引用傳道書三章七至八節指出衝突是人世間的現實:「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他又言一切衝突都因差異而生,但創世記記載上帝將創造的差異「各從其類」,故趙博士認為差異是美好的創造秩序,能使世界豐富,他明言:「我寧願衝突,也不願統一。」

  他強調從衝突邁向和平,要先了解「和平」的真義,「『和平』和『河蟹(和諧)』是不同的,『河蟹』是消滅他者、排除異己,但聖經中的和平與平安同義,是完全、整全、完滿的意思,整體包含多元和差異。」他又引述以賽亞書六十五章二十五節,豺狼必與羊羔同食,指出和平中會有張力,但同時是要信徒實踐包容、接納、合一。

  他提到近日的社會運動既提出商討式民主及公民覺醒,亦有敵對及戰鬥的負面特性,他認為教會可以另外提出一種柔性的教會政治,以致社會不偏向兩極化,他稱之為居中政治(Metaxy Politics)。他指可以從終末論看「時間上的居中」,在現實上,聖經末世觀指出末世時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否定社會所認為「明天會更好」的時間觀。但基督徒處於居間狀態,對新天新地的盼望成為「嶄新的盼望」,令信徒可以有創新性的政治視野,超逾現實困局,縱使有失望的時候卻從不絕望,他說:「撕裂有時,縫補有時是生命的節奏感,我們要知道上帝有祂的時間,在張力中謙卑學習。」

  他引述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所言:「和平的政治就是時間的政治,因為耐性只是和平的另一個名稱。」趙博士認為居中政治能培育柔韌的屬靈德性,既有立場不退縮,亦能保持彈性,同時令兩種極端能彼此共存,在差異中培養弔詭的思維和心靈質素,他總結說:「居中政治是讓愛與和平居於我們中間的政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