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的「神學功課」


2686 期(2016 年 2 月 14 日)
◎ 各司其職 ◎ 志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首先,神學生要有一種超脫的視野,要望得很長遠,要看到二、三十年後的牧養生涯,有了這個遠景,你今天就按二、三十年後的場景來裝備自己,這就是應用末世論的神學。看到今天很多教牧們故步自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以為神學的學習就只限於三、四年神學院的課堂,以為取得畢業證書,就不再努力反省學到的聖經、神學、教義和歷史等知識,反而只一路磨練處世的藝術;年紀漸大,人事關係愈複雜,他們漸漸筋疲力盡,也再不記得自己要一直思考信仰,不斷反省修正,這樣才能明白信仰知識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重要性。不斷深思,再實踐,將之感化他人跟隨主,這種歷程才是正道。

  例如:當年,當我們接觸到布特曼(R. Bultmann)這名字時,差不多所有同學都譁然。這個新約的「大魔頭」主張非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提出耶穌所行的神蹟不可盡信。基本上,布特曼認為四卷福音書所記載耶穌行的神蹟都有出入,有些是重點不同,有些是先後次序不同,於是他提出一個解釋,就是福音書的重點不在於特定某一件事怎樣發生,而在於新約是一份宣認相信耶穌是基督的文本;引伸出來,在布特曼當代迷信於科學的學者而言,聖經中的神蹟是不是如此發生或者去除事件的神蹟化,與認信耶穌是基督是沒有衝突的(當然這牽涉到新約的可靠性,以後若有機會再詳論)。因此,在釋經的層面上,處理認信和寫作技巧是兩種不同的層面云云……。很明顯,布特曼提出了一個可以沒有超自然神蹟的認信,你怎樣看待?

  按這例子,神學生的職責就是記着這個命題,不斷用自己的經歷去思考,甚至掙扎。我在讀神學時,有人發現患了重病,三個月內打了五十次針,一共吃了六百粒藥丸,沒有超自然的神蹟發生。九七年下半年金融風暴,零三年沙士,沒有神蹟,有的卻是香港女兒逝世了。隨後十年,香港的困局愈走愈撕裂,也沒有神蹟。到今天,與其說我們宣認着一位能行神蹟的主,倒不如說我們宣認着一位不在我們旨意之內行神蹟的主。

  神學生們,我們成熟了,我們會跟身邊的人說:有神蹟是主的恩惠,沒有神蹟也是主的恩惠。我們信仰的核心是認信耶穌是主,以後,在苦罪和迷亂的世界中,有神蹟也好,沒有神蹟也罷,我們都認耶穌是主。這樣,一個存在而面對苦難的認信出現了,取代了一個教義上的認識。一個能靠主抵禦疾病、災難、貧困、不安的信仰長成了,沒有神蹟,也保有信仰。最終,你會發現,布特曼不是用釋經來處理存在的問題,而是用存在的實況來決定經文的註釋,這可以是一條歪路,但也可能是一服解毒劑,觀乎由神學生到教牧歷程中怎樣去思考。

  神學生的職務,到了這個境界,由神學、認信轉到存在的掙扎,你已經由一位神學生蛻變成為了一位牧者,會將所學到的牧養羣羊。

  下期題目:神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