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閱讀?


2688 期(2016 年 2 月 28 日)
◎ 閱讀起動 ◎ 王礽福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沒甚麼人認為閱讀是壞事,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閱讀更多的書,但只有小部分的人能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對於希望建立卻尚未能建立閱讀習慣的人,這裏提供幾個有助閱讀的小貼士,希望對你有幫助。以下的內容有一定的順序,但不一定要順着看,哪個分題吸引你,就從那裏看起就可以。

  

  十五二十 願景

  對閱讀又愛又恨的人,我覺得需要先有個願景。這個願景就是:只要你願意一天東拼西湊十五分鐘(是,東拼西湊就可以,等車、如廁……不必連續,夠寬容吧!),一年就大概可以讀完二十本書!這個願景夠振奮吧!

  沒騙你的,我們一起計計數:一般人一分鐘約看三百字,十五分鐘就能看四千五百字,一個月就看了十三萬五千字。以現在一般中小型書約六至十萬字來計算,一年就有二十本左右。嘩,不錯吧!以這個為目標開始我們讀萬卷書的萬里路吧。

  

  短小輕薄 起點

  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習慣,適當的鼓勵是重要的。對閱讀來說,沒有甚麼比讀完一本書所帶來的成就感更叫人鼓舞,所以建議初期先找些短小輕薄的書來看。短小輕薄,壓力不大,容易攻陷。至於書種,不一定要屬靈書,只要不違信仰,就不拘一格,以有趣為主就可以。每完成一本書,都在推動你閱讀下一本書。手上多些成功個案,本錢就大。之後你就有信心向一些頁數較多的書進發。

  

  跟經頂白 選書

  該選甚麼書來看?如果你茫無頭緒,我會叫你「跟紅頂白」,現在流行甚麼看甚麼!譬如這段時間「神學是粉紅色的秋」當紅,就買來看看。流行的書不代表是好書,不代表就適合你看。但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很多人都在看,該能挑起你的好奇之心,而好奇之心具有驅動力:真的有那麼好看嗎?還是沽名釣譽?不妨正反兩面的意見都聽聽,然後再下屬於你的判斷。那些不同的意見,可以成為你的導讀,提升你的理解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家都在談,就豐富而多元。

  

  五十法則 棄選

  有些別人誠意推介的書,你看着看着,可能有「中伏」之感,該馬上放棄嗎?美國的「讀書家」Nancy Pearl有個「閱讀的五十法則」,建議我們看了五十頁之後才決定是否放棄。有些書的寫作方式較特別,剛閱讀時可能不明所以,有看不下去之感,但太早放棄,可能錯失珍寶。看了五十頁,大概足以讓你判斷你跟此書是否「投契」;若不投契,好好分手,不要虛耗光陰。「五十法則」還有條修正案,就是年過五十,光陰寶貴,可每年遞減一頁。六十歲時,看四十頁已可決定要不要看下去;餘此類推。一百歲呢?她沒說,不過那時候,看不看書已不是重要。書為人而生,人不是為書而活。

  其實書不一定要整本看完,有些書的精華在某兩三章內,看了那兩三章那足夠,不必勉強自己把全書看完。有時候書也不必順序看,散文固然可以選讀,即使小說,有少數人甚至喜歡由最後一章看起,由結尾推敲回開首,享受那種「到底前面說甚麼」的懸疑感。這又何妨?

  補充一點,今天看不下去的書,也許將來會喜歡。生命的成熟與生活的遭遇,都會影響我們閱讀的品味。「五十法則」不是叫你隨便判一本書的「死刑」,否則你會變成狂妄。「五十法則」只是告訴你:既要學習堅持,也要知道勉強沒幸福。

  

  重重複複 重讀

  有時候,找不着想看的新書,就不妨重翻舊書。有些人覺得,重讀浪費時間,真是個誤會。沒營養的書報,看一遍也浪費時間;但好歌不厭百回聽,好書也是。一本好書,是作者的心血,怎會是你看一遍就能全部吸收?很多書,看一遍只是看其框架,重複看才能掌握其精要。而且隨着生命的成熟與生活的遭遇,你會有不同的領受,由於有了前後的對照,得益往往比你閱讀一本新書更多。何況有重讀經驗的人都知道(即使重看電影的人也會知道),人的「記憶力」很不可靠,「失憶力」也很驚人,明明已看過的東西,怎麼遺忘的部分那麼多、記錯的內容那麼離譜?

  重讀,原來不是重複,而是翻新、更新、更正、挖掘、擴充、深化。

  

  話适說說 分享

  很多人書是看了,內容卻好像石沈大海,甚麼都記不牢,彷彿白看。的確,有些人沒留意,自己看書時只是看字,內容眼前過,沒有心中留。也有可能,看的時候自以為懂,原來沒有真懂,所以隨看隨忘,也是常有的。

  有兩個小貼士可以試試看,一簡一繁。簡單的,就是看到精句,就摘抄在面書之類的地方跟人分享。別人看了發個「讚」(是的,就是要呃like!),或是留個言,就在鼓勵你看下去,發掘書中更多的精華,多多少少能提升你的理解力。

  複雜一點的,就是要嘗試把看到的內容與人分享。不必煞有介事捉個人來談,可以在閒常聊天或用膳時,順其自然提到:「我最近在看一本書,裏面講到……」你不理解的東西,很難分享,而分享就在考驗你的理解力。話到口邊卻忘言,是常有的事,證明所謂似懂非懂實不懂。但不要緊,一開始你可以只憑記憶複述書中的一些例子故事,情況跟在面書貼文差不多,但能夠準確記憶內容,已是個好開始,之後再逐步學習歸納、勾勒全書的一些重點。對方有興趣,自然會追問,一問一答,助你更清晰呈現該書的思路。不懂回應嘛?反正是閒談,不知就說不知,忘記就說忘記,無傷大雅,也不丟人。回家再把書翻來看,下次碰面,倘若記起,再續話題就是了。

  當然寫個簡單的書介,又比單單口頭分享更深刻,不過去到這一步,你也不必看此文了,所以點到即止。

  

  現身說法 說書會

  有些作者和出版社會辦說書會,可能抽一兩章的內容來分享。若適逢其會,萬勿錯過!全書思路與重點,作者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你還用猜測嗎?我稱這種講座為「雞精講座」,聽了再看,特別容易吸收。而且作者往往還加上好些「寫作花絮」、「幕後故事」,可加深你對該書的了解。何況當你「真係親眼見到佢」,你彷彿就跟作者建立了無形的關係,對那本書有感情,覺得它有血有肉。

  又補充一點,有些人的學習風格是「聽」不是「看」,可以多聽有聲書。有聲書在北美的市場很大,很多喜歡開長途車時聽,華人在這方面的需求則較少。如果你英文聽力好,可以找來聽,亞馬遜就有不少有聲電子書。若需要中文的,上網可以找到一些,但多為普通話。

  

  切磋切磋 讀書會

  讀書會是個有效,卻在香港不是很流行的閱讀方式。三五朋友,找本難易適中的書,分幾次或一次過討論書中的內容,那就可以。形式不拘,台灣有很多這方面的著作,就一兩本來參考,就可以開始。《基督教週報》2678期(2015年12月20日,〈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15/ta2025042.htm〉)「教會觸覺」就以讀書會為題,筆者也有分撰文,讀者不妨找來看,於此不贅。

  

  忙忙碌碌 時間

  關於不閱讀,大家常用的一個理由是:忙,沒有時間。老實說,你每天花在上網看無聊東西,以至用來發獃的時間,應該也不少吧?香港人對「忙」的定義是每個時段都填滿東西,那麼,如果要在「忙」以外找時間來看書,就永遠都不用看。所以你必須將閱讀包含在你「忙」的範圍內,拒絕其他邀約:「不好意思,那個時間我已有約……」對於不習慣用零碎時間來看書的人,最好每天劃出十五分鐘或一週撥出兩個小時來看書。看之前可能覺得很勉強,看之後自然會說很值得。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