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職到後職


2694 期(2016 年 4 月 10 日)
◎ 教會觸覺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古以來,人活到老就需要做到老,才可以養活自己。「退休」是產業革命衍生出的新事物,至今僅有大約二百年歷史而已。現時人的壽命及體魄與日增進,社會正在重檢「退休」的定義和意義。所謂「年老退休」,我傾向稱作「第三齡後職生涯」,意思是人生繼初段求學及中段謀生,來到卸職之後的第三階段生活。

  牧職人員踏入「第三齡後職生涯」,各人的景況大有分別,與一般人無異;因為各人自身的情況和服務的宗派堂會或機構,都大有分別。以下簡記一段恩福,是我由卸職到後職的點滴。

  人人都提說,退休之前要先作充分預備。可是牧會事務數之不完,即使在此之前兩年已經決定了依章按時卸職,我依然未有空間作些甚麼私人預備;幸虧愛護我的會友提示了幾項必要的事。首要的事竟然是改裝和修整居所!「那是終老之所,再年老一些就沒有能力辦理這事了。」他們說。此外,「你以後既無辦公室,也沒有祕書協助辦事;所以必須學會先進的文儀工具。」幾位會友為我裝置了最基本的「家居辦公室」;原來是一部超小型的多用途數碼器材。幾年來,這兩項舉動讓我受用不盡。

  翻修居所和家居辦公都屬於生活硬件,都得到會友提醒。哪,日常生活呢?我同樣未有空間作些甚麼預備。幸虧有心人都替我「計畫」了。我服務的宗派共有眾多牧職同工,若能多給各人牧顧鼓勵確是美事。退休牧師自然地擔上了這個角色,我也在被邀之列。宗派差會的海外宣教士同樣需要牧顧鼓勵,於是也獲邀到各工場探訪。這兩項近乎巡迴活動的義務工作,全新充實了我對事奉的見識。

  各方友好知道我由堂會退役,生活節奏趨向寬鬆,很多都發出事奉邀約。講道、授課、寫作、輔談、廣播;或這或那,都是多姿多采的體會。這些邀約時有時無,時多時少;生活安排每天都在調整和摸索,是一生從未經歷的多變不定。「聽天由命」,隨遇而安,我享受這種歷奇式的「被計畫」生活。

  在那些「被計畫」的工作之外,「第三齡後職生涯」還有很多新鮮的處境學習。從未想過,原來有很多獨自在家的時刻。當了三十年家庭主婦的太太,早已建立起她的活躍事奉;而同住的獨子終日上班。家人多早出晚歸,於是我變成最常在家的人!我同樣享受那幾十年來未有的獨處情景,儼如常能在家靜修。

  過去二十年來見面最多,相處最多,同經社會變故,同歷人生磨練,以至感情最緊密的人,無疑是服務堂會的信眾了。大家實在成了生命之交,遠遠超越牧者與信徒的關係。會友常會輪流相約聚舊,大家絕不談論堂會事務,只有情誼互建;也許是退休牧師的最大欣慰。難怪有人說,牧者最佳的退休預備,是於在職日子摯誠地牧顧信眾。主恩數不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