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君士坦丁在位時政策
 反思對基督教發展的影響


2828 期(2018 年 11 月 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思道平台已於十月十九日,假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應用神學教育中心舉辦「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發展的影響」講座,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會歷史)教授吳國傑博士解說並分析君士坦丁所推行的宗教政策,及對基督教發展的實質影響。

  吳國傑博士闡述羅馬君士坦丁信主的經過,指他曾得到異象和異夢,相信基督會保護其軍隊,結果他在西羅馬帝國統一之戰中勝出,並將這次戰勝歸功於基督教的神。於是,君士坦丁與盟友力吉紐共同頒報《米蘭諭旨》,允許基督徒完全自由及不再迫害他們。後來君士坦丁與力吉紐爆發衝突,最終君士坦丁將其擊敗並統一全國。

  他特別提到《米蘭諭旨》的重要性,諭旨中提到「⋯⋯為全民的益處,決議對神的敬拜,應為我們首先和最要關注的;基督徒和其他所有人都應有權自由遵從他們支持的宗教,好使住在天上的神可以祝福我們和所有在我們治下的人。」

  吳博士解釋,在波斯、希臘至羅馬時期,當時的文化均強調神是軍隊的保護,所以諭旨提到為了王國的福祉、安全及全民的益處,敬拜是最首先和最要關注的,目的正是為了得到神的祝福。至於在君士坦丁時期,由於他在戰爭中節節勝利,人民認為其信奉的基督教神明權能較高,因此才應當受敬拜。「可見他們的觀念仍然不是忠於某一個神。」惟他強調,《米蘭諭旨》雖然允許基督徒自由,但並非一面倒偏幫基督教,因為當時基督教只是由一個非法宗教變成合法宗教,即使諭旨中提及歸還基督徒從前被充公的資產,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認清歷史事實 分析其信仰歷程

  談及君士坦丁的信仰歷程,吳博士認為他信主後仍以舊觀念看基督教,例如他視神的功用為保守戰爭得勝,初期亦只視基督教的神為眾神之一,因此在執政初期給予不同宗教同等地位,直到後來才逐漸堅定相信。

  第二,他混淆了基督與太陽神,因他自幼所拜的是太陽神,其記念硬幣更長達十年仍有太陽神像,後來才逐漸認清分別。第三,他只關注政治穩定和神的保護,不願為信仰犧牲太大,「有人說君士坦丁信基督教,因為基督教勢力很大,這是不合乎歷史的。因為基督教一直在羅馬初期受迫害,雖然透過好見證,人數是有增長,但在君士坦丁時期,人數也只佔10%左右,相反希羅異教則佔了60至70%。」

  由此可見,君士坦丁雖接受基督教也不敢壓制希羅異教,甚至他終生抱持異教祭司長的名號以控制之,惟最後發出多個異教活動禁令也無法執行,結果選擇將帝都東遷,避免與希羅異教發生衝突。

  君士坦丁信主 影響基督教發展

  吳博士坦言,君士坦丁無疑給予基督教正面的待遇,如被收教產可獲歸還、神職人員毋須納稅、國家資助興建教堂等,但重申這些全是一般合法宗教應有的待遇,並非特別優待基督教。

  不過,君士坦丁信主後確實為基督教帶來影響,例如基督教被視為得勝宗教,教會地位因而上升;但同時大批沒有真心悔改者湧入,信徒質素開始改變,也被異教習俗滲入教會,如燒香及節期等,禮儀上慢慢改變。此外,教會也被政權要求統一教義及體制,「因為皇帝要求宗教支持政權,如果宗教分裂,自然不會令政權穩定,所以要有統一立場。」不同教會本來各有立場,結果被統一後失去多元性。

  政教合一主義 分析箇中利與弊

  他續探討政教合一主義的危機,他認為隨着不虔的信徒加入,世界的習俗入侵教會,信徒容易由追求忠心於主,變成追求權勢利益。此外,教會也因被要求統一而失去多元性,結果容易被政權控制,就如希特拉時期部分德國教會一樣。

  然而,政教合一也有其優點,他舉例指西歐曾被日耳曼蠻族瓜分,當時蠻族中最強的皇帝帶領臣僕一起領洗歸信,其他蠻族不想與之衝突也紛紛接受基督教,因此若非政教合一,基督宗教可能從此在西方消失。

  政教合一亦為改革家提供了改教的空間,他稱不少改教先鋒下場慘淡,馬丁路德同樣被判罪,幸好有諸侯保護他,否則宗教改革根本不能成功推展。至於近代,他提到政教合一能有效增加宣教的成效,如不少宣教同工轉為向伊斯蘭部落首領傳福音,若他決志便不會阻止或追殺歸信的族人,甚至整個部落也與他一起信主。「這某程度上是政教合一,當然不能只停留在這階段,最後也要將教會及政權抽離,保持一個健康的距離,以致教會可維持對神的忠信,但初段在某些關鍵環境則不能完全將這情況切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