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下的家庭牧養
 家庭祭壇體驗神恩


2903 期(2020 年 4 月 1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主辦「疫境下的家庭牧養」網上工作坊已於三月十八日舉行,由前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宣教師、《家庭祭壇》作者麥張偉芬師母,以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分享。

  胡志偉牧師以「生命培育在父母」為題,提醒教牧應裝備父母承擔屬靈責任。他引述研究數據指出,猶太教及摩門教的信仰傳遞下一代得分最高,有約九成會持守父母信仰,他估計若調查今日香港教會應該只有低於六成。「猶太教或摩門教沒有很多兒童活動,而是在家庭中進行教育,幫助仔女有美好成長,在日常生活中傳遞信仰價值。」

  他又指,與母親及父親傾談信仰,家庭一起事奉神是加增孩童留在教會的主要因素。「現在正是時機裝備屬靈教導的角色,讓家庭成為培育孩童成長的搖籃。」他續言,牧者應賦權父母職責,幫助信徒父母明白自身責任,讓他們重新肯定,同時讓信徒知道不是單獨教養兒女,背後需要整個羣體的支持,在疫情中幫助信徒重拾家庭敬拜。

  麥張偉芬師母則以「疫境下的家庭牧養」為題分享,她屢次重申家庭親職牧養的重要性,「如果自細只吸收二手教導,未曾經過反思,始終都不是屬靈一手經驗。」她認為疫情正好提醒父母和牧者要幫助兒童、青少年反思信仰,讓他們體驗信仰的味道,靈性培養下一代。

  她認為疫情底下雖未能返回教會聚會,卻成就一段空閒時間,推動家庭祭壇(或稱家庭聚會、家庭崇拜)。她指,聖經中第一個家庭祭壇是由挪亞一家親手搬石而成,是親力親為的行動,「形式沒有固定法則,多有彈性,就如挪亞見到石頭就搬,不會花長時間挑選。」家庭祭壇不是要擔心多一項聚會,而是成為小朋友屬靈成長的平台,讓他們表達自身與信仰的關係和體驗。

  她指,一般內容可包括唱詩、讀經、分享、祈禱守望,建議每星期一次,最好有固定時間地方,小孩年紀愈少,所需時間就愈短,即或如將嬰孩抱在膝上唱詩、讀一節經文和祈禱,過程只需要五至十分鐘亦可以。她建議預先告知家人所需時間,如二十分鐘,盡量保持精簡、不拖泥帶水。

  麥張偉芬師母又以其出版之《家庭祭壇》一書內容作例,小學生要活潑的方式挑動心靈,故應增加互動機會,如一家人戴口罩到街上行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大家默言不語,觀察路人、市況,隨後分享感受,從中聆聽子女的心靈祕密。此外,她亦推介《全家讀經十分鐘》一書,幫助與青少年人一同作家庭祭壇。

  「疫境下需要為子女祝福,祝福不是牧師的專利。」她又認為父母在家中可以替子女作祝福,讓其感受神的恩典與同在。開始家庭祭壇時,祭司角色則應先由父母主領,容後由願意參與之子女分擔,不要勉強。她寄望,如果以往沒有家庭祭壇,希望今次成為轉捩點,讓子女聆聽神的聲音,同時成為教牧推動弟兄姊妹的提醒,「不是多一個聚會,而是多一個家庭信仰習慣,多一次體會經歷神恩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