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是使命


2903 期(2020 年 4 月 12 日)
◎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透過醫療服務在社區作見證,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宣教士在香港的一項作為,而位於土瓜灣的靈光醫務所隸屬靈光堂,歷史更可追溯至一九二九年,並於六、七十年代與播道和靈實醫院合作,亦一度拓展至深井;只是隨着社會變遷而光輝不再。目前正商討如何改革,期望重拾靈光醫務所英文名字Emmanuel Medical Mission 裏 Mission 作為使命的託付。

  

  開拓醫療事工

  靈光堂創辦人祈理廉醫生(Dr. Lechmere Clift)於上世紀初在中國宣教,一九二四年來到香港,五年後在尖沙嘴彌敦道216-219號租了四個舖位,用作診所、書室、團契及崇拜,開展福音工作。自此,醫療服務成為靈光堂其中一項開拓事工。

  一九五八年靈光堂向政府申請位於土瓜灣盛德街二萬方呎的土地,作為興辦小學、醫療及託兒之用,並於一九六二年落成。該區當時是木屋區,住了不少從中國來的難民,那時政府願意讓教會參與社會福利工作,解決民生問題。

  不過,靈光醫務所落成後並沒有立刻投入服務,楊錫鏘醫生解釋是因為「我們沒有醫生」。楊錫鏘是靈光堂會友,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八年在醫務所當駐診醫生。他說他們的教會來自美國差會,儘管不少美國的醫療宣教士願意來香港,「誰知來了之後,就發覺在香港不能註冊」,反之如果是英國醫生就可以;加上人工低,「本地的醫生又不肯來」,結果開業不成。

  借與播道醫院

  就在事情擾攘之際,碰上醫務所附近的播道醫院在興建中,於是將地方借給他們的醫生使用,兩年多後醫生們就搬回自己建好的院址。靈光醫務所於一九六四年正式開業,三樓仍借給播道醫院作留產所至一九六七年,當時播道醫院的宣教士卓恩民醫生(Dr. Chapman)在靈光看診。

  一九六六年靈光醫務所終於有了自己的駐診醫生,就是謝志雄醫生,楊錫鏘說自此「靈光開始正式上軌道」。謝志雄早年在香港執業,所以他的病人也跟他轉到靈光看病。兩年後深井亦設有醫務所,於是每天早上十時至十二時半,謝志雄就會到深井應診,下午就回到九龍的醫務所,有時甚至會跟宣教士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去被稱為「三不管」的九龍城寨出診,一天多達二百個症,所以一九六八年加入醫務所的侯美恩姑娘說,當時差不多由早上八時做到晚上十時。

  與靈實醫院關係密切

  當時診金是三元,打針一元,有時甚至不收錢。謝志雄還訂立了一個規矩,就是要買正廠的藥,所以很受歡迎。

  一九七三年謝志雄移民,剛在香港大學畢業的楊錫鏘接替他的位置。他說當年去深井主要是看藍領工人。「當時有三間廠,包括生力啤、九龍紗廠和嘉頓……入職和檢查都是由我看的」。那時深井很荒涼,沒有醫生,只能倚靠政府的流動醫療車,但醫療車隔天才來一次,「後來我們來了,他們(醫療車)都不來了」。

  除了照顧自己的病人外,靈光醫務所在六、七十年代亦與靈實醫院合作,讓他們的醫生每逢星期二、四晚上,借用該處為病人覆診。靈實位於調景嶺,離市區很遠,由於他們醫治的肺癆病人出院後仍需跟進吃藥,所以那時靈光醫務所設有數個痰罐,供病人使用。事實上,靈實醫院的首任院長姜彼得醫生(Dr. Peter Jenkins)是靈光會友,彼此關係密切。

  關顧身心靈所需

  沙田靈光教會的郭志文牧師說,醫務所希望能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外,亦關顧病人的全人所需,所以七十年代就有教會的傳道人如朱惠琼、蘇棣初等到醫務所,在病人等候時跟他們聊天,看看有甚麼需要。

  他特別提到在醫務所工作了五十年的侯美恩姑娘,說她「可能是在配藥、打針時會給你講耶穌」,身分雖然是護士,但卻傳承了當初宣教士建立靈光堂的精神,關心人的身、心、靈的需要。

  一九七八年楊錫鏘去外國讀神學後,醫務所開始聘請不到長駐的醫生,「接着我下一任的醫生只做了一年」,之後的又是短暫,直到八十年代初,徐國標醫生在醫務所留了三、四年。靈光醫務委員會主席陸偉綱表示,當時醫管局還沒成立,而政府診所要排很長時間,且當時附近的馬頭圍邨和真善美村已有十多年歷史,所以仍有市民去靈光看診;加上「我們地租少,只是給政府一元」,所以實際上成本不是很多,經營上沒有太大問題。

  醫管局帶來的衝擊

  到了九十年代,情況開始滑落,謝志雄醫生雖然在一九九零年再次回來幫忙,但由於要照顧家人,且年紀漸大,留在醫務所的時間不多,病人的數目亦日益減少;一九九五年謝志雄離開醫務所,同年深井靈光醫務所亦結束。

  事實上政府於一九九一年成立醫管局,銳意提升公營醫療服務,陸偉綱曾於一九九四至二零零二年加入九龍醫院管治委員會,他形容那是一個醫療改革,所以「不單只我們靈光,外面很多醫生都受到衝擊」。不過,他們看到有另一條路,就是發展牙科。

  靈光醫務所早於一九六九年開始牙科服務,初時提供半日服務,至一九九一年改為全日服務。一九九五年深井的醫務所結束,原本在那裏的牙科設備搬到九龍,於是牙醫數目由一個增至兩個;至一九九七年增至三個,不過西醫服務卻愈見式微,同年申請成非牟利機構。

  陸偉鋼解釋他們由於資源有限,卻要同時兼顧醫療和教育的發展,難免有所取捨,而且當時難以招募醫生,至於「唯一開拓的就是牙醫這方面」,皆因政府在九十年代不能全數吸納所有牙科畢業生,致使他們到其他醫務所工作,又或是到其他社福機構提供服務,授予其他私人機構更多機會發展,「我們就是在其中吸納一些牙醫」。

  配合時代重整改革

  目前靈光醫務所有四至五名全日或半日制的牙醫,西醫則有兩位半職醫生輪流交替,陸偉鋼說二人都有急症室經驗,「他們寧可辭去醫管局的職務,也會花半天時間來我們醫務所服務」,相信是有服侍社區的心志。至於成立了九年多的中醫服務,基於一些條款上的問題,服務需要暫停。

  陸偉鋼承認他們的醫療服務,過去有一段長達十年的低潮期,亦看見在管理上的不足,「甚至可形容為過於鬆散」,而隨着人口老化日趨嚴重,他們希望加強對長者醫療服務的質素,並於半年前開始重整靈光醫務所業務,計畫未來一年更新管理系統,「改善醫務所的運作,迎合社會需要」;同時亦打算新增護士培訓和管理,希望藉此先鞏固目前的營運狀況後再作打算。

  「醫療始終是一個使命(mission),有其存在意義及價值」,陸偉鋼說只要經濟能力許可,就應堅持,所以他們「由始至終一直維持下去,從未間斷」。

  

  楊錫鏘 ︳靈光醫務所前駐診醫生

  陸偉綱 ︳靈光醫務委員會主席

  郭志文 ︳沙田靈光教會堂主任

  訪談日期︰2019年4月8日

  訪談學生︰陳琳、陳倩顏 / 香港浸會大學

       李安瑩、卓錦柱、張諾曦 / 華英中學

  整理及撰寫︰馬少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