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是日常


3012 期(2022 年 5 月 15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著名影星曾江先生八十七歲高齡在隔離酒店辭世,有怪責檢疫措施嚴苛,累了一條性命,霎時間怨聲載道,惟其女兒在認屍時淡然說,父親享有高壽而又走得安然,相信再沒有甚麼遺憾。

  一般人覺得「死亡」總得有個原因,不論是「病死」、「意外死」,抑或「自殺死」,但最近日本有本書,書名《老衰死》,指出「老衰」而不必要是甚麼病因令人死亡。這本書似乎要為死亡必有病因這迷思提出抗議,說死亡有時只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就如日本一位醫師長尾和宏所說:「老衰,就像一片落葉,慢慢枯萎,很美不是嗎?」

  其實以前的人,老到不能吃,病到不能吃,就安然準備死亡。古代的中國人甚至為自己預備一副「壽」(即「棺木」)安置在家中,然後接受自己步向死亡,一切是那麼自然不過。但隨着「醫學進步」,加上對死亡的負面看法,竭盡所能延長壽命,彷彿看為必然。如此,因年老而吞嚥困難的人,就必須為他插上鼻胃管;不能自行呼吸的人,也為他預備人工呼吸機。而為了防止老人自拔喉管,就索性把他雙手綁起來。

  幸好現時有些地方,如日本和台灣,開始像歐美澳紐等先進國家,注重長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尊重他們可以選擇在人生晚期以「老衰死」的自然方式安然辭世。「老衰死」不是置長者於不顧,而是讓他們不必要承受更多更大的苦楚,反之可以平順及自然地步向人生的終結。日本和台灣有些安老院,會順應院友自己的意願,不插胃喉,不打點滴,也不會過分禁制飲食,更不把院友五花大綁,而是讓他們在平和及友善的氣氛中與家人享受共處的時刻。

  書中有句說話:「生是日常,死也是日常」。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會快樂得多。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