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邀請到某教會「銀髮」聚會講專題,牧師問我聚會前請人唱唱福音粵曲好不好?我笑說這一代銀髮族已經不是聽粵曲長大的了,他們自小已經聽電視劇金曲。我於是建議聚會前唱些「溫拿」或許冠傑等的流行歌曲。
戰後嬰兒潮一代,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後,現在平均年歲已逾七十;緊接他們之後的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即現在的所謂「初老」,多數剛剛退休,而他們年幼時家庭環境已比前改善,受教育的機會亦較多。
有次我到荃灣綠楊新邨某大酒樓飲茶,這酒樓收費不菲,但座無虛席,茶客多是六、七十歲左右的退休人士,看似是附近的住客,奇怪是大多數仍在看報紙(不是免費報紙),亦有捧着書本邊享用點心邊閱讀的,十分悠然自得。
近年歐盟提出「銀髮經濟」十大發展領域,指出新一代銀髮族不單止不再是社會經濟的負累,甚至反過來可帶動經濟發展,如「銀髮旅遊」、「老年大學」、「長者創業」等。而荷蘭亦有研究報告指出,發達國家的退休人士由於坐享豐厚退休金,消費能力遠高於年輕人,再加上隨着人均壽命延長及健康改善,他們對新事物的學習興趣大增,而且也敢於和慣於消費,故甚至稱呼他們是未來消費市場的「超級用戶」。
最近有推測說香港到了2046年,長者將倍增佔全港人口三分之一,要留意的是到時這批「老人」多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他們多是教育程度高、自小去慣旅行具國際視野、在手機和網路年代成長,他們對「年老」(aging)必定有不同的看法。
社會和教會,如何迎向這個嶄新的「銀髮客羣」,將是一大挑戰。
【要聞】
【教會之聲】
世界預防自殺日
◎ 龔立人【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