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世界食物安全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界定,食物充足指「任何人可在任何時間,在身體、社會和經濟方面均獲得足夠安全和營養食物的狀態,以滿足其健康活躍生活的飲食需求和偏好。」回應食物充足牽涉食物供應、獲得食物的機會、食物穩定性和食物的利用。
食物供應與需求。全球人口預計從2017年74億將增至2050年97億。人口增加很自然使我們從增加食物生產量角度回應,包括合理化基因改良食物、開墾更多農耕土地、引入市場管理方法、促進跨國貿易和食物工業化等。我們不否定增加食物生產量的重要,但這使我們淡化了我們飲食習慣。所以,我們要多考慮非以增加食物生產量為主的想法,其中包括食物保存、食物浪費、飲食習慣、消費模式、可持續生產方式等。
獲得食物的機會。縱使食物供應充足,但這不等於所有人都可以獲得食物。這牽涉經濟購買力、食物分配和運輸。例如,貧窮人就無法負擔所需食物費用。又因地區偏遠,食物相對地較難和要付較高運輸費送往某些地區,而這令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獲得食物的機會減少。如何改善以上關注成為有助促進食物充足。
食物穩定性。個人失業影響消費者獲取食物穩定性;物價通漲影響消費者購買食物能力的穩定性;生物安全(biosecurity,指防止農場受污染)(例如,禽流感、豬蹄症)影響食物供應不穩定。相對來說,貧窮人較少資本面對食物不穩性帶給他們的影響。維持食物穩定性不純是一個提高供應的課題,更要建立一個更強的本地社會支援網絡,面對食物不穩定性的衝擊。
最後,糧食的利用指通過合理的膳食、清潔飲用水、衛生和保健利用糧食,達到滿足生理健康所需的營養平衡狀況。這對發展中地區尤其重要。例如,電力不夠、水質污染等等都無法令食物可以有效利用。
世界食物是否足以滿足眾生萬物?這不只是量的課題,更是獲得食物的機會、食物穩定性和食物的利用等課題。那麼,當聽見耶穌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太廿五42),我們不要將這話化約為供應,我們更要從可獲取、穩定性和利用性等角度思考。有團體向貧窮人提供派飯、廉價飯堂、食物銀行等。這有其迫切需要,但要注意,不要將慈惠等同公義。
【要聞】
【教會之聲】
世界預防自殺日
◎ 龔立人【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