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零售業萎縮
 調整策略應對困境


3082 期(2023 年 9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於8月16日,假旺角維景酒店舉辦週年會員大會,「愛百合」牧養總監吳思源於會上以「基督教零售業死因研究」為題,直言基督教零售業身處寒冬,籲業界毋忘宣教初心,調整經營策略及管理文化應對。

  吳思源表示,今天基督教出版、零售業萎縮,書店數目愈來愈少,人流銳減,故近年不少書店相繼結業或轉營。他憶述,本港六十至七十年代為孕育期,當時內地政局動蕩,許多出版媒體都遷至香港,加上香港社會氣氛自由開放,人才濟濟,故香港便成了世界華文出版中心。

  七十至九十年代初則為蓬勃期,由於教會積極發展學生福音運動,信徒對信仰求知慾強,當時不少年輕信徒為學習信仰知識,不惜四出搜羅屬靈書籍,閱讀風氣十分盛行。「那時是基督教出版業的頂峰期,信徒閱讀『胃口』大,作者人才輩出,出版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愈開愈多,活躍、廣為人知的機構至少10至20間。」他續言,當時不同機構各出奇謀出版書籍,題材多元廣泛,包括文學小品、釋經神學、心理輔導、交友戀愛等,連同基督教禮品市場也蓬勃起來,吸引不少信徒購買賀卡、生日卡等精品。

  然而,隨着九十年代中期,全球進入電子化時代,閱讀人口開始下降;加上本港租金大幅飆升,多間連鎖出版商面對巨大經濟壓力,故基督教零售業於千禧年便踏入衰退期。至於近年,受社會事件、疫情及政治影響,各行各業均面對巨大衝擊,書店亦難倖免,經營環境更加艱難。

  信徒閱讀量減 反思銷售策略

  吳思源分析衰退的外在原因,第一是電子化令紙媒市場佔有率下跌,媒體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變化;第二是租金薪酬上升,出版商嚴重虧損,加上昔日積極奉獻的信徒已是退休之齡,奉獻能力大減,入不敷支下惟有選擇結業或轉型;第三是信徒閱讀量下跌,原因包括社會話題書籍減少、教會不注重閱讀令信徒閱讀主動性大減、家中藏書空間不足以致減低購書意欲等。

  他直言,以上均為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但業界仍能調整經營策略應對。他勉勵業界要毋忘初衷,出版書籍目的是作宣教工作,只要有人流就有福音需要,因此要不亢不卑,切勿輕看自己的角色。他強調:「開門不只做生意,也是一個宣教機會。」所以,書室便是福音工場,職員要展現其熱心和溫柔,不辭勞苦幫助客人解決問題。

  此外,他建議老闆實施獎勵制度,與員工分享營業額,提升員工的主動性,工作時自然更為積極。至於營銷策略上,他表示現時流行跨媒體合作,應善用網上傳銷或舉辦交流座談會,各出奇謀以不同方式推廣產品,甚至跳出傳統框架,由固定實體店變成流動店舖等。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