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退休保障計畫
 長者青少年共研討


2684 期(2016 年 1 月 3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退休保障計畫在香港爭議多年,方案推陳出新,近年就爭取全民退保,社會人士持不同意見,扶貧委員會於本月起展開為期六個月諮詢。為讓信徒更了解一眾學者提出的全民退保之方案,並從信仰角度進行反思,回應諮詢,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堂牧區社會公義關懷及實踐小組於一月二十四日舉行「全民要退保、各界需商量、終於有保障!」研討會,有約八十位長者及青少年人出席,共同探討退保議題。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黃洪教授分析政府推行之退休保障方案利弊。他提到,特區政府早前委託周永新教授團隊於二零一四年八月提交「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原預計周教授支持有資產審批方案,但最後團隊建議實施全民退保的方案。他形容政府「搬龍門」,及後要求研究團隊將推算最後年份由2041年延長至2064年,該時段正是勞動人口大幅減少逾十二萬人,嚴重影響數據結果。

  黃洪教授有份參與民間的「學者方案」,學者們就政府新要求重新計算,提出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保方案,包括政府注資一千億啟動、盈利一千萬以上企業繳交額外1%利得稅,及由僱主及僱員合共承擔1%強積金轉移或額外供款,以此集體儲蓄模式,推算出由今年度起供款,足以應付將來財政需要。惟政府卻傾向透過薪俸稅、利得稅及銷售稅增加額外收入供應長者金,「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模式底下計算出現赤字。

  他亦批評政府為不推行全民退保,說成有需要人士可獲分更多、餘額撥到教育福利等誤導市民,因計算後最終領取金額反而減少三百元。學者方案堅持全民性,他解釋,從過去生果金經驗得知,有15%無經濟需要的長者不領取津貼;而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審查問題,令很多人寧願不申請,未來退休人士若擁有強積金,更難達到政府的資產審查。

  爭取全民退保聯席代表歐陽達初先生直言,網絡有很多言論指向全民退保對年輕人不公平。他明白年輕人面對學貸、結婚、買樓、家用等沈重經濟壓力,但他反對說法,「全民退保就像免費教育一樣,總有一代人無法享有。」他續言,退休問題不能單靠個人,若然立法,將來年輕人也有領取資格,而且能惠及父母,減輕家用負擔,彼此能再無後顧之憂。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則批評政府常以赤字推搪,不願意撥款推動全民退保,卻花費大量公帑在港珠澳大橋、高鐵、第三跑道、中部水域等建設,每項目均花費逾千億元。他強調全民退休保障計畫是一個資源再分配的制度,不論擁有多少財產,將來都可領取三千五百元。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前任會長李鼎新牧師從信仰角度進行反思,「上帝造人是希望人活得有意思,成為有價值的人。」他認為全民退保方案能使人活得有尊嚴,不論年齡、身體強弱、學歷高低作出分配,而非出於救濟目的,合乎宗教原則。他續分享兒時曾經歷窮困,曾到教會領取過救濟包,到社會福利署吃飯維生,但社會經歷進步後,不應再有這些發生,作為信徒更應該有願意付出和承擔的心懷,令長者不需要再擔憂生活,有尊嚴度過餘生。

  在交流環節時,有年長信徒表示支持全民退保,她自己雖然已買樓,退休經濟亦不成問題,但若有了基本保障不需要擔憂退休生活,能釋放其消費能力,政府不應忽視經濟上的正向影響。有年輕人則對爭取全民退保感到灰心,歐陽達初先生鼓勵她要抱持信念,繼續發聲爭取公義,並將結果交託上帝,如當初最低工資爭取了二十年才成事,不能輕言放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