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62 期(2017 年 7 月 30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一天發現在港鐵出口,路邊坐着一位白髮古稀伯伯,身旁放了一部手拖小車及一叠一、兩尺高的報紙,我的報紙因已掉了,我看着他,再看看他的報紙,他以微笑回敬,像是告訴我明天你會曉得怎麼辦,翌日我便曉得把看完報紙遞給這位伯伯,他以多謝回敬,我心頗為滿足。
久而久之,短短數秒的接觸,建立一段「萍水」的交往,從「多謝」加上相互說聲「早晨」,到一天見不到伯伯的蹤影,翌日會帶來一句問候,伯伯有時會說要覆診,但有時伯伯也會提醒我一句,你返工遲到便見不到我了,我也諸事問他一句,到底一叠一、兩尺甚至兩、三尺高的報紙,可換來一份「免費早餐」嗎?他垂頭地說「只有兩個菠蘿包」,其實對於伯伯來說這兩個麵包絕對不是免費,而要經過自己的辛勞而賺取回來的。
這段數秒交往,只持續一、兩年,一天發現伯伯跟隨着其他公公婆婆排隊拿免費報紙,不再等待我這個「不守時」的施予者,更有一天自己在港鐵車廂拿着手機閱讀新聞,再看到車廂內其他乘客也跟自己一樣,不再拿着報紙看新聞時,伯伯微薄的早餐都可能要失落了。伯伯的經歷見證着時代科技的轉變,傳統媒體也正面臨轉型的巨變,想不到傳統行業可能會被科技所淘汰,就連近乎拾荒老人家都更難以求存。
不過,其實每次回想遞報給伯伯的一刻,深深感受到「施比受更為有福」,將棄的報紙確實是微不足道,但助人的喜樂和跟伯伯交往,卻能銘記。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 『施比受更為有福』」。(使二十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