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黑夜歌唱


2806 期(2018 年 6 月 3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朋友送我一本書,書名很美,中文名字《午夜頌歌》,英文名字是A Song in the Night,這書名令我聯想起三十多年前「突破」為紀念蘇恩佩女士出版的《我在黑夜歌唱》。

  《午夜頌歌》的作者是已故張子華牧師的太太張黃求邦女士,她是一位旅美多年的心理學教授,現年八十一歲了,張子華牧師我們不會太陌生,在教會及神學教育方面享負盛名。兩人結婚四十二年,形影不離,十多年前張牧師在六十九歲時病逝,師母驚覺他的離世原來為她帶來莫大的衝擊,她彷彿整個人崩潰了,以前學到的心理學理論、輔導技巧、信仰知識等等,竟然通通用不上,她好像走進了一條漆黑的隧道,叫天不應叫地不聞,這本書紀錄的就是這幾年的心路歷程。

  「可是,他不在了!如今只剩下我,還有一張空的沙發,以及一台沈默的電視機。孤伶伶一個寡婦,實在很難受!」

  許多人以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有學問的人,可以較為豁達及有智慧地面對摯親的離世,但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不是。張師母坦承在丈夫病逝後,足足有十年多的時間感到失落、無助、憂傷,以致內心充滿怨忿;她說自己不會因為是臨床心理學家而比普通人容易一點得到解脫。

  曾經有一段日子,她甚至落入極度的自我否定之中,她懊悔自己未曾是一位稱職的師母,沒有為牧師弄過一頓佳餚,沒有在他患病時好好陪伴他,她開始深深的自責,到一地步不能自拔。

  原來喪偶之苦是如此錐心,必須經過漫長的旅程才可以走到盡頭,而也不是每個「盡頭」都是復元的更新,事實上許多許多喪偶者是從此一蹶不振。

  聖經傳道書有句說話:「哀慟有時,跳舞有時」,這個「有時」(A time)真的可圈可點。本書作者經歷了幾近十年的光景,才柳暗花明,走出了幽谷。

  時間雖長,痛苦的日子雖久,但只要確信,一切可以轉化,縱然當下仍置身午夜,在黑夜中也可歌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