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苦難的迷思


2806 期(2018 年 6 月 3 日)
◎ 文林 ◎ 李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世上有兩種苦難是最難過的。一、被奪走的苦難,親朋離世、患病、失業等,把擁有被奪走了;二、無力感的苦難,使人看不見將來。民間流傳各樣面向苦難的態度: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此態度是要尋找比自己更慘的人,不為了減輕別人的痛苦,卻只為了自我感覺良好。這豈不是消費別人的苦嗎?

  「明天一定會更好」,此態度可供正向思維,但即使如此,我們真的能實際地分享明天的好處嗎?

  「不必太執着」,此態度要人看透得失、榮辱、勝負,執着只會帶來痛苦。可是,徹底的沒有執着,會否流於是非不分、善惡莫辨?

  「為苦難賦上意義」,此態度可讓苦難變得較易承受。可惜,苦難加上意義,能改變苦的本質嗎?

  「苦難中可使人成長」,此態度帶給人不少價值反思。不過就算我們在苦難中能得以成長,但如果要受苦多一次,又有沒有人想以此法成長?

  始終苦難是十分消磨人的意志。龔立人指:「 苦難使我們成長只是偶爾,非其目的。」(「苦難中的神學反省」刊於他的網誌「霎時衝動,發瘟與感動」,2011年6月3日)

  苦難是靈性的考驗之一,並非一言兩語可消化其衝擊。哀哭者先要與弟兄姊妹一起大聲痛哭來疏導情感。(參羅十二15)哀哭過後,方可用信心尋求理解。

  麥格夫(A. McGrath)指,歷史的十架本是代表苦難的經驗,如果不是神的啟示對耶穌釘十字架作嶄新詮釋,我們還以為神要苦待耶穌。(Spirituality in the Age of Change, 79)神的啟示曉諭,我們可透過受苦來與耶穌一同受苦,體會祂受苦的心腸,並參與和見證耶穌死去活來的嶄新屬靈意義。(彼前四1、13,五1、10)

  苦難雖然是個人,若停留於個人體驗上,只會把個人的苦無限地放大,卻反被苦毒吞噬了。強調耶穌的苦不是為減輕自己的苦,而是讓苦難打開我們屬靈的眼光,從自己的苦難走出去,轉往感受耶穌的苦難,並願為祂多服侍受苦者。最後,苦仍還在,但我們可不被自己的苦所吞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