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書誌教牧交流會
 靈建小組作平等聆聽


2893 期(2020 年 2 月 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月社會事件引致不少人情緒創傷,牧養工作更顯困難。突破機構已於一月十五日舉辦「催淚香港」青少年教牧分享交流會,從近期《突破書誌》內容,延伸至靈建小組實習,學習在教會建立安全空間,平等聆聽彼此需要。

  《突破書誌》總編輯彭正雄先生認為,近月的社會運動成了一場速成的公民教育自學課,他分享在訪問期間發現不少學霸級同學價值取向轉變,選擇罷課和放棄考試走到街頭,「他們着緊公共的好處,由利己狀態轉變成利他狀態,又將香港命運與自己命運結連起來,所以非常積極參與。」

  他續言,參與的學生不少為後傘運一代,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因此一百萬人大遊行後,政府的回應使他們憤怒,加上其後經歷過度鎮壓,令其傷害累積。「有很多負面的情緒反應,特別是內疚,關於同代人受傷或死亡引發而來。」他說,青少年對未來充滿忿怒和沮喪,惟在制度下的不信任,令情緒支援工作更見困難,社工需轉到Telegram建立「樹洞」羣組,讓青年人匿名傾訴,「香港人的情緒創傷達災難級,極需要理解與同在,以及平等的聆聽。」

  行動成為了青年人情緒舒緩與出口,彭正雄直言在中文大學的訪問中,有些學生坦言不喜歡暴力行動,但為了保護校園和身邊朋友而走上前線,事件令青少年對暴力的使用、信仰的思考等議題,進行了價值的重估,也對真相、美善和人性有更深的追求。他分享最新一期書誌以《勇氣不滅》為主題,是寫給和理非及中年人,思考在「武」以外的勇氣,以及背後的美德如何連結於日常處境的關懷,他引述曾在衝突現場勇敢踏前、挺身保護他人的傳道分享:「每日操練很重要,就好像他照顧流浪貓狗一樣,習慣照顧弱勢社羣,對其處境無辦法不發聲,是由生活細小部分累積而來。」

  再思分色牧養 勇氣來自仁愛

  突破機構出版及媒體事工總監梁柏堅先生不諱言,近日教會狀態緊張,講員難免會顧慮不同立場的會眾,又要自我檢視是否在正確談聖經,令人疲累。「台下不同顏色的分法並非聖經的分法,而是政權畫分,但教會應否如此?」他指,保羅所處的處境同樣有許多撕裂,但在加拉太書和哥林多前書,顯明他對不同族羣的想法是不分猶太人和希臘人、不分為奴和自主等,「新的身分不是在政治裏重生,也不在社會設定裏面,而是在基督裏面重生。」

  他坦言今日社會狀態仍處於「火紅火綠」,彼此怨恨中無法談復和,情況就如教會處理家暴事件,不會叫被打的人先復和,而是待權力大的人認清事實後,再回到人性中處理關係的重建。他認為太容易落入對與錯的任務,《催淚香港》則提醒要感受人的苦難和痛苦而流淚,「只有回到人性才能見到盼望,因為耶穌創造人,而非任務。」他鼓勵牧養警務人員時,也可提醒不是任務定義其身分和生命,當眼前有另一個人受傷,就要為他流淚,才可以稱彼此是一個羣體。

  而新一期書誌《勇氣不滅》回應的則是恐懼,梁柏堅強調勇氣不是勇武,「論語有說,仁者必有勇,有仁愛的人就有勇敢的承托,但有勇武的人未必有仁愛,可能只是血氣。」他說,訪問中人人都說懼怕,卻因看見他人需要而挺身而出,也因看見旁人展現勇氣而添勇氣,書誌希望鼓勵每一個人都成為盛載勇氣的器皿:「聖經說如今常存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透過彼此聆聽去經驗生命的相連,聽到人的眼淚、憤怒和恐懼,心裏有更多的愛,以致有更多勇氣面對明天。」

  靈建小組實習 羣體化解自欺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牧及講師林國彬牧師分享「牧養與聆養」,並即場分組進行靈建小組實習。他特別推介帕爾默(Parker J. Palmer)的書籍,認為貴格會的靈建小組特別適合牧養青少年:「一方面主張不用教導別人,但同時著重羣體。」小組以不糾正、不挽救、不提建議、不互相修正的規矩,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空間聆聽聖靈的聲音,並且每次以第三物件(the third thing)訂立主題,如文章、詩、經文、音樂,刻意但間接地讓人對話,講自己故事,聆聽他人,「它的paradox(悖論)是人會自欺,所以羣體的功用是幫助我們不要自欺,分辨聖靈的聲音。」

  他續言,非暴力溝通含有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方面。觀察後學習無判斷地表達,而感受包括示人以弱的感受,才可以講到真實需要和請求,「與人談話時可以猜測,並用I-statement(第一人稱陳述)去講,並非指責。」他提醒前題是勿論斷別人,然後用同理心猜測他人感受和需要,並探索自我感受和需要,才有機會與人結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