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憶舊


2904 期(2020 年 4 月 19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這個清明節,因疫情肆虐,到墳場掃墓的人大大減少,墳場裏外,人煙稀少。原本熙來攘往的墳場,現在人丁寥落,加上驟來的冷鋒,天色陰暗細雨紛紛,為墳場添了一分陰森荒涼的感覺。

  多年前曾到訪加拿大卡爾加理的墓園,因我的姑母就葬於此。這個小小的墳場,入口是座小教堂,那時剛踏入九月,墳場的幽徑佈滿落葉,疏落的樹影偶傳來眾鳥啁啾,別有野趣。記得當時陪我來掃墓的表弟,是姑母的內孫,兒時在港經常隨姑母到我家玩耍,那時才得幾歲大,現在已年近半百,而我亦已是公車上愛心座的合資格人士。

  在雅致寧謐的墓地閒坐,不但沒有恐怖的感覺,反而讓人悟到事榮物枯,原是有序的道理。記得那個下午,買一束鮮花,與表弟坐在姑母的墳前,細說過去,閒話家常,心忖姑母在天之靈,得知孫兒與外甥一切安好,也得安慰。

  香港地少人多,環境擠迫,墳場多建得如公屋或納米樓那麼侷促,若領地土葬,墓與墓之間也是無縫交接;若是火葬,骨灰龕更是密麻麻如屋苑大堂的郵箱,每年清明重陽,孝子賢孫來掃墓時,也多在如潮水的人海中,有幸覓得一個空檔,匆匆放下鮮花或祭品也隨即要離去。

  曾有學者把墳場或墓園形容為「記憶宮殿」。墳場往往引發聯想翩躚;墓誌銘雖片言隻語,也教人追憶無限。香港墳場的歷史也跟香港社會的多元性息息相關,新界多原居民的祖墳,動輒幾百年以上的歷史;也有因曾是英國殖民地而建造的西式墳場,有濃厚的基督教或天主教背景,就如跑馬地的天主教墳場,大致仍保留往昔風貌,走進去猶如穿梭十九世紀至今的時光隧道。

  其實隨便找個日子,到香港不同墳場走走,墓碑是會說話的石頭,肯定你會得到一點啟發。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