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帶半個腦崇拜


2913 期(2020 年 6 月 21 日)
◎ 教會觸覺 ◎ 譚子舜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受政府限聚令影響,近數月香港教會不單被迫要將崇拜搬到線上,而且還苦惱於如何在沒有違反限聚令的人數上限情形下,既有人講道、有人帶領敬拜、又有人彈琴或結他、還得有人操控拍攝鏡頭呢?因此我聽過有牧者提議不如暫時只錄制講道,把唱詩歌和其他環節省掉。這個提議引發筆者的省思:單單講道和聽道就等於崇拜嗎?為何唱詩歌是可以省掉?如果被省掉去的是講道,又可以嗎?或者更擴闊地問:在基督教崇拜中,有甚麼元素是不能省掉的?

  福音派教會承繼着宗教改革家所提倡「唯獨聖經」的思想影響,他們差不多都會把講道視為崇拜中最重要的環節,就連加爾文( John Calvin, 1509-1564)也形容自己為「神話語的僕人」,加上有一些福音派特別受到慈運理(Zwingli, 1484-1531)論說的熏陶,他們一般都較主流新教(mainline churches)輕視聖禮在崇拜中的重要性。於是乎講道便漸漸成為崇拜中最重要和佔最多時間的環節。如果把這觀念進一步推演,講道更成為崇拜不可省掉的環節,甚至講道就等同了崇拜!

  講道以詮釋文字在當下意義為目標,當中主要運用的是對文本的觀察力、理解力、分析力、歸納力和演繹力,用當代腦神經學的說法就是左腦的功能。至於崇拜的其他元素,包括音樂、禱詞、視覺藝術、教堂建築、燭光、靜默和禮儀行動中的羣體活動,這些全部都牽涉我們右腦的功能——直覺、想像、靈感、創作、情感等等。當左右腦加在一起,配合我們身體的行動表達,敬拜者才真正做到全人的敬拜,就是盡心(情感)、盡性(靈性)、盡意(理性)、盡力(身體)地愛上主,同時又全然地被祂所愛!

  誠然,參與網上崇拜比起實體崇拜,更需要參與者運用意志力,才能達至全人投入的敬拜。因為網絡使用的習慣是由收看者自主地決定收看的方式和時間,我們大可一邊進餐一邊收看,甚至可以暫停或快速向前地收看,但是實體崇拜的參與者卻必需依循禮序和所屬羣體的文化來參與其中,禮序進行的節奏和速度或多或少都是由主禮者決定。另外,網上崇拜參與者亦因為只能透過鏡頭已選定了的角度來收看崇拜,他們並不能好像親自置身在崇拜現場一樣可以接收和感受整個崇拜環境的氛圍,好像從彩色玻璃滲進來的光線、坐在前後左右其他崇拜者的歌聲、或聖壇前獻花的香氣等等,網上崇拜者在家中書房電腦螢幕前,就真的要多靠自己的意志力,才能叫自己全人投入在崇拜每個環節中。

  如果你同意我的說法,或許你可以於下次收看網上崇拜的時候,多一點要求自己——尋找或營造一個自己免受騷擾、無拘無束的空間來收看;要專心地參與整場網上崇拜,期間不暫停、不快速向前、不走開、不打盹;當你收看時,也要自己不單止用理性去聽道,更要用心去感受、開口去唱歌,甚至在螢幕前舉手或跪下來禱告。這正如你的愛人向你說I love you時,難道你會分析love跟like的字義有何不同嗎?正常的反應是回應I love you too,並立即來一個深情的擁抱。若果可以的話,你甚至應該刻意相約已信主的家人或好友一同收看,以彌補網上崇拜所缺欠了的羣體動力。

  (本文原在筆者的個人臉書專頁Pastor Off-stage發表,經修改和擴充後,刊登在這裏。)

  譚子舜(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