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殘疾人士恩賜
 彼此合作雙向共融


3041 期(2022 年 12 月 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證基教育學會已於11月19日,於興學證基協會及網上舉行「第十九次基督教教育論壇」,由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實踐科)關韻韶教授主講「擁抱殘疾─共融教育的再思」,分享教會及學校服侍殘疾人士的方向。

  關韻韶教授坦言,殘疾人士是隱藏的一羣,社會未必聽到其聲音,教會對他們的認知和需要也相當缺乏。惟她引述政府統計處資料,全港有逾53萬名殘疾人士,佔全港人口7.1%,至於智障人士(未包括在以上數據)粗略估計為7.7萬至9萬人,可見整體人數不少。她指,傷健共融包括出席、參與、交流和協作等四個層次,意即殘疾人士不單出席活動,更要在過程中與人交流,甚至能作出貢獻。「這種普世價值的基礎是基於公義,不只是憐憫,所以傷健共融是維繫和諧社會的基礎……令社會擁抱公民責任,互相尊重接納。」

  關教授直言,基督教提倡的共融不只表達人權,而是弱勢社羣同樣是上帝所看顧,因此關顧他們是出於敬畏上帝。她又提到雙向共融的概念─從殘疾人士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從他們身上學習,以致能參與他們生命的經歷;這亦反映了基督教的羣體觀,上帝造人不是單獨的,故人要藉着羣體認識上帝,彼此像手足一樣互相合作。

  老師以身作則 分享己身限制

  有言,嚴重智障人士未能口裏承認信仰,教會亦未能證明其心裏相信,故為智障人士施浸仍具爭議性。她坦言,這爭議反映教會主日學、講道聚會、團契內容,全都沒有考慮會眾的思考能力,而是將智力正常的條件套諸所有人身上。她又形容,智障人士就像操外語的人,關鍵並非他們未能表達相信主,而是教會不懂得以適當的語言與其溝通。

  同時,不少信徒的觀念被社會文化塑造,加上錯誤的解經方法或不自覺地曲解了聖經,例如「受苦是上帝的旨意」、「殘疾因為犯罪」、「信心不足所以沒得醫治」等。關教授強調,這種解經法不但有障礙,更為殘疾人士帶來二次傷害,將殘疾的責任加諸他們身上。她認為,聖經不少經文教導人面向苦難,道出讓苦難成為榮耀冠冕的耶穌,基督教教育工作者應以此教導學生正確的觀念。尤其初中生視老師為榜樣,教育工作者對殘疾學生的態度,往往能改變學生對殘疾人士的看法,因此應反思如何以身作則。

  她引述一個外國跨宗派基督教組織的聲明,當中提到人都是上帝給予的「禮物」,所有人都有恩賜和限制,尤其教育工作者應致力發掘每個人身上的「禮物」,甚至與旁人分享。此外,教導者也要向殘疾人士學習信靠與包容,例如勇於分享自己的限制、學習謙卑和接受他人幫助等。她重申,殘疾人士並非可憐的對象,而是人學習在苦難中創出生命的典範,「他們生命中有何另類的優秀和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發掘和扶持他們發揮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