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洪流中與青少年同行
 神學醫學角度助解牧養疑難


3056 期(2023 年 3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舉辦之「婚前、婚後,你『性』甚麼?」 如何在性文化洪流中與青少年同行講座,已於2月11日舉行,由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郭偉聯博士、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生莊勁怡醫生,及愛群道浸信會主任牧師關鎮威牧師擔任講員。

  郭偉聯博士坦言,不少年輕信二代離開教會,是因教會很多時將聖經當成令牌作教導。他提醒,聖經有不同文體,不能直接將聖經的記載轉換成支持或反對某種做法的理由,又引述美國神學家Richard Hays指,文體以外,也需顧全詮釋者的背景,以及羣體的狀況是否能顯出聖靈的果子;若面對道德困境時,要緊記一切基督徒的倫理皆指向福音,再不堪的生命都能復和更新,「這種反省會令我們發現,並不需要成為咄咄迫人的道德戰士。」

  他指出,聖經文體主要分為敘事、律法、智慧。他笑言,敘事文體中的性關係,沒有多少是好的,但不等於合法化不好的事,反之顯出人性困局需要恩典,可以借用故事讓年輕人代入處境,思考人性掙扎。而聖經中的律法,是出於定立規矩保護羣體生活中的人,他直言:「我擔心教會走向另一極端,希望政府幫我們立法解決問題,但沒有想到我們有更好生活規範可以示範出來。」他提醒,外面的法律是壓制性的,但教會與性小眾同行時,可以協調出自己的模式,幫助他們追求信仰。智慧文學則是將主體投射在讀者身上,讓讀者再思。

  他引述奧多諾凡(Oliver O’ Donovan)提議,應先分辨分歧到底是實際判斷的不同、倫理差異、道德上異見,還是教義上的異見。他舉例,很多年輕人發生婚前性行為,不是覺得性很隨便,而是實際判斷有迷糊,想終生相許而作,不一定存心與教義相違。

  莊勁怡醫生認為,情緒及行為的分析需要了解前因後果和狀態才能同行。她建議,可以先透過青少年日常接觸的媒介進行了解,如他所追蹤的YouTuber或倡導團體。莊醫生同時提醒,即使青少年與異性拍拖也未必告訴成人,何況是同性戀愛。

  「同性戀是否病?以我對心理病的了解,本身不是病。」她指,無論是先天或後天,其實也未必知道,學界有說部分人是流動性,但這並不影響與青少年同行。她提到,坊間有傳香港有人對同性戀者進行電擊治療或拗直治療,前者的用途是幫助腦部重新啟動,用以醫治危急的情緒病人,故極少使用;後者則需了解治療內容,但行內未有聽聞使用。

  她續言,青年期本來就會出現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性別只是其中一環,每個個案背後都蘊藏不同原因,同行時如認識不多,不妨說「Sorry IDK(對不起,我不知道)」。她提醒,每個人雖是獨立個體,但任何人都需要被理解、尊重、愛與接納、被聆聽,要免於論斷、歧視、被標籤,故建議傾談性傾向問題不宜公開討論,讓他們在小組空間時自願分享。「當他說愛一個同性對象時,別輕易批評,宜了解愛的原因。」她鼓勵可以用智慧幫助下一代分辨,同時欣賞他們將重要的事分享,過程中最重要是溝通。

  愛群道浸信會主任牧師關鎮威牧師指,在日常噓寒問暖間,我們不習慣去談論「性」。但他認為,青少年血氣方剛,人人都想要被愛和去愛,愈壓抑感情只會愈強烈。故他提醒,性教育同時關乎愛的教育、生命教育、品格教育,因性的實踐與價值觀是出自管理、尊重、重視、奠定幸福的根基。在聖經中,性關係是神賜給人在婚姻盟約的禮物,性關係既是專一親密,亦是嫉妒排他的,但婚前性行為只是罪的其中一種,只需要提醒年輕人婚前若保護不住,婚後亦難保護專一的性關係。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