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之神奇


3056 期(2023 年 3 月 19 日)
◎ 天地人和 ◎ 文: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天地篇

鳥之神奇

  「你看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上主尚且養活牠們。」

  已故斯托得牧師 (Rev. John Stott)在其著作 《以鳥為師》(The Birds Our Teachers!) 內所說:「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着我們觀鳥!……『你們看天上的飛鳥……』(太 六26)。」這裏所用的希臘文動詞有「注目」或「端詳」之意,即是研究、欣賞牠們的外貌行為舉止。聖經還說,飛鳥可以當我們的老師。就讓我們一起認真看看這可愛生物,體會上主為牠們的預備有多豐富。

  

  

上主的美學展現

  若仔細觀察雀鳥的生活,會發現牠們的美是多層次的:

色彩
縱觀全世界各類有脊椎動物,身上顏色大都貼近環境,或是較為暗啞,唯獨鳥類被配備繽紛色彩,紅橙黃綠青藍紫啡灰黑白,甚至金屬色,樣樣齊備。從功能層面我們知道鮮艷的色彩有助雄性求偶,雌鳥若與牠交配,後代成功存活的機會提高。

音韻
雀鳥的聲音變化多端,在清晨與黃昏聆聽百鳥爭鳴,令人生機勃勃充滿愉悅。雖說春季清晨或會被那聲浪吵醒,但牠那堅持提升的音調原來是很努力地尋找伴侶。每種雀鳥有獨特的鳴叫聲,如單音或音樂旋律,甚至鸚鵡和八哥能模仿其他複雜的發音。要知道發聲並不容易,聲音是由空氣粒子震動而成,雀鳥發聲不像我們有聲帶,主要靠位於氣管末端的「鳴管」,是形狀像盒的一個骨質諧振腔,腔裏有些富於彈性的薄膜,由特別的肌肉所控制。從聲音層面看雀鳥,也見上主的創意十足。

動態
不同雀鳥有不同的飛行姿態,滑翔也好拍翼也好,直線或波浪的飛行路徑成了各自的特色,輔以不同的身型足夠讓觀鳥者辨別是何許鳥也。我們熟悉的孔雀,展開艷麗的尾巴左右移動,為求換取交配機會。觀看雀鳥的生活,就如看着舞台劇,有服飾有音樂有舞蹈,合起來就展現上主的全方位美學了。

  

精密的飛行生物

  看着雀鳥能翱翔天際,不懂飛的人類除了羨慕,更以科學角度認識雀鳥結構,找尋當中的祕密。若我們認真了解雀鳥身上不同「裝備」,不得不讚歎上主的創造是何等精彩:

  羽毛成分與人類的頭髮差不多,只是蛋白纖維,用作飛行與平衡的飛羽和尾羽卻能編織成平面,緊密地一排排如梳的形狀,令雀鳥拍翼時能抵受空氣衝擊。身上的羽毛纖維卻是不同排列方式,能困住隔熱一流的空氣,協助雀鳥抵禦飛行時的冷風。雀鳥的骨頭比其他動物的骨頭薄很多,有更多中空部分,以減少重量,但代價就是受不到撞擊容易折斷。

  雀鳥飛行時肌肉不停收縮放鬆來拍翼需要大量能量,氧氣離開血液後在身體細胞之間靠擴散運輸(diffusion)速度不足以應付,於是肌肉裏有另一種肌球蛋白(myoglobin),又稱肌紅素,能快速從血液裏獲取氧氣以供應肌肉。

  人類也是透過觀察雀鳥的翅膀形狀與比例取得靈感,發現背後的物理原理,發展出今天的航天科技。還有探測氣流與辨識天氣狀況的能力,甚至候鳥與海鳥等長距離飛行的「導航系統」等等,仍有很多是科學家暫未能拆解的原理。觀鳥讓我們看見上主創造的智慧是何等長闊高深。

  

  

人類的互動是好是壞?

  在外國,不少人會在窗邊裝上Bird Feeder (雀鳥餵飼器),說是協助鳥兒們過冬,順道觀鳥。世界各地都有攝影人士以放蟲方式對雀鳥進行誘拍,令雀鳥停留在不適合的地方造成傷害。在香港,餵飼雀鳥(野生動物)是犯法,因會衍生衛生問題,甚至生態失衡。本地死亡的雀鳥,不少是飛行時誤認反光的玻璃幕牆是天空,或是看不到路邊的透明隔音玻璃只見後面的樹叢,結果一頭撞上去令頸部折斷而死,幸好近年政府興建的巨型屏幕如隔音屏都會添上圖案,期望保護雀鳥。

  

  人類該怎樣與雀鳥互動?不是單純地看人的主觀意願,而是要了解牠們的生活,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互動與平衡,認識科學就是認識上主設計受造世界的好方法,配合大自然原有的運作,就能減少傷害。國際基督教保育組織A Rocha 於每年五月第二週六舉辦全球觀鳥活動,一同點算主手所造的精彩雀鳥,同時記念熱愛觀鳥的斯托得牧師。本地基督教組織「生命草」(@hklivinggrass)亦會舉辦相關活動,教授信徒欣賞鳥之神奇。即使沒空親身參與這些活動,筆者也鼓勵信徒讀畢此文後,嘗試抬頭望天,尋找飛鳥的蹤影,並因着牠們向上主發出感恩和讚美的禱告。

  

人和篇

吸濕防霉不再煩

  上主創造的春天,溫暖而濕潤,有助萬物生長,包括屬於真菌家族的霉菌。她們繁殖用的孢子如微塵隨風飄送,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加上現代化設計和生活習慣,譬如愈建愈高的摩天大廈,建在山谷中或海邊的住宅,環境因素已決定這些房屋的基本濕度容易偏高。城市經常使用的石屎建築和密閉式走廊設計會困住濕氣,近年大家着重私隱而不再開門通風。無窗浴室日益普遍,使屋內濕氣最高的地方同時最缺乏太陽紫外線照射……凡此種種令我們家居的「不速之客」——霉菌生長旺盛,使春天頓時變成惱人的「黃梅天」和「回南天」,保持乾爽成了我們生活的首要任務。只要明白了環境因素,就能針對情況應對。

  

  

解讀抽濕吸收原理

  巿面常用的方法,可分為物理和化學方法兩大類。物理方式可再分為水氣抽離抽濕與暫時依附吸濕。冷氣機與抽濕機原理大致相同,都是透過內部壓縮機製冷,令流經的空氣水分凝結,使空氣變得乾燥。分別在於冷氣機會排走熱氣造成降溫,抽濕機將熱氣送回室內令只有水分被抽走。然而冷氣機的抽濕模式仍要兼顧製冷,耗電必然較多;若是室內外溫差不明顯的季節如冬天和春天,冷氣機有機會令室內溫度低於戶外,一有新鮮空氣進入,室內牆壁便因水氣凝結而受潮,或會得不償失。

物理吸濕VS化學吸濕

  近年有矽藻土(diatomaceous earth)成分的浴室吸水地墊和抽屜吸濕條、或是由硅膠(silica gel)做的防潮珠,均屬物理性吸濕,其結構有極多小孔,能讓水分暫時依附,令周邊環境的水氣減少。一但水分吸附力達致飽和,就無法再吸收水分,需要定期除濕,如將矽藻土地墊放在太陽下曬,或是防潮珠放入微波爐加熱,才能繼續使用。

  從食品裏的乾燥劑,到家品店售賣的吸濕包,大部分屬化學吸濕,其原理是使用一些極容易與水分結合的化學物與環境接觸形成新化合物,來吸走附近的水氣。一般食品用的多是生石灰(氧化鈣Calcium Oxide, CaO),吸濕盒最常用的白色顆粒是氯化鈣(Calcium Chloride, CaCl2)。它們的好處是吸收效能高和快,代價卻是增添環境污染物。其實已吸水的氯化鈣成為液體後,若加熱是可變回固體重新吸濕,但香港沒回收液體機制,商品的設計也是即棄模式,用後化學品就只能隨排污系統進入環境。若要使用,可購買有重用設計的包裝盒,日後只添置吸濕的顆粒,減少即棄包裝帶來的額外塑膠。至於民間流傳的咖啡渣、洗衣粉、梳打粉等,粉狀雖能吸附部分水氣,但是連同木碳也是效能偏低。

  

  

  

調節設定提升效益

  抽濕要在密閉空間才能有其成效,配搭風扇有助將積存在暗角的水氣驅出和抽走。避免開向東南方的窗戶,減少外界水氣直接入屋。即或在櫃內配搭可重用的吸濕裝置,勤於更換,效果更佳。想浴室保持乾爽,除了使用浴室寶等抽濕電器,洗澡後用水刮將牆上、浴缸或地上的水刮走,就能提升抽濕效能。鞋櫃定期開門通風,衣櫃只放七成滿,減少下層衣物被閒置太久成為「吸濕物品」,勤力清理抽濕機的水箱等,皆能減少霉菌滋長。

  

  

  一方水土一方人,既然我們居於香港,在上主創世的設定下就是有回南天,霉菌的孢子就是無處不在。上主讓我們有智慧檢視家居狀況,用創意調節生活習慣,每天一小步的運作,就能安然居住,亦成為生活中的操練 。

  其實,霉菌是大自然很重要的分解者,幫助自然物質循環再用。此乃創造的美意,讓地球能靠自身的資源使萬物生生不息。同時間,上主創造的陽光中含有紫外線,不費吹灰之力便能高效抑制霉菌生長,讓自然界保持微妙平衡,沒有增添難以分解的垃圾,不會對地球構成負擔,當我們在日常中忙於抽濕和防霉之時,也別忘了讚歎上主創造的精細,並嘗試實踐可持續的和諧生活之道。

文、圖:林慧琪

(筆者為基督教保育及環保組織「生命草」同工)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