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再見


3070 期(2023 年 6 月 25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多謝《基督教週報》給我機會,讓我在以往兩年可以有〈生命教育〉專欄。其中的重要不只是我可以分享我的看法和為讀者帶來鼓勵,我反而有機會可以從每星期撰寫中,可以有更深入思考生命。所以,我是受益者多於付出者。在這最後一期,讓我整理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一,生命教育一定要embodiment ,「在地」。「在地」指當下生活場景、在身體的經驗。例如,因不同的「在地」,退休者與年輕人的生命教育是不同、香港與台灣的生命教育是不同,甚至不同學校的生命教育是不同。生命教育的困難是它沒有一致性,而這正是它的精彩。「在地」的生命教育是投入、敏銳和創意。

  第二,生命教育是以活得豐盛為目的。其中牽涉幾個課題,甚麼使生命未能獲得他可以的豐盛?甚麼使生命可以邁向他可以的豐盛?甚麼是豐盛?豐盛使生命教育必然政治,因為政治可以壓抑生命,也可支持生命;豐盛使生命教育必然全人,因為沒有全人就活不出豐盛;豐盛使生命教育必然生態,因為它讓我們認識生命的連繫。

  第三,相對於豐盛,生命教育是現實的。除了認識和接受生命的有限制(死亡),也鍛鍊人面對自己遇上悲劇的能力和對他者的承擔。悲劇是人生不能避免,拒絕被悲劇吸納的能力是生命教育。同時,生命教育是讓人有走出自身的胸襟,繼而有感受和承擔他者困苦的關懷,從而讓他者可以輕省生活。

  第四,生命教育是相遇。真誠的相遇會改變師生、師傅與徒弟等關係。例如,學生可同時是老師、徒弟可同時是師傅,反之亦然。生命教育打玻了由學歷和身分產生的關係定型,讓人學會對話、尊重和平等。此外,因相遇與生活日常分不開,所以,真實的生命教育在課堂以外發生多於在課堂內。

  總的來說,生命教育是生命轉化的教育。轉化就是悔改,包括智性、道慫和心靈的悔改。這是〈生命教育〉專欄的最後一期,但我希望這兩年對生命教育的分享能成功為讀者打開一道窗口,讓讀者不自覺地和自覺地培養出生命教育的視野和投入。

  這是時候,我要說再見了。說了再見,就會再見。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