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與香港


3084 期(2023 年 10 月 1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九龍佐敦道有間馬華餐廳,開業幾近半世紀,那裏的馬來食品如參乜、沙嗲、海南雞飯都不錯。

  「馬華」即“Malaysian Chinese”,是大馬華人的簡稱。據云馬來西亞近三成人口是華人,故華人文化在當地十分流行。最近有本書籍:《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詳述了馬華文學的歷史,值得一讀。

  香港人去馬來西亞,多數是旅遊、潛水、吃海鮮和肉骨茶、品嚐貓山王榴槤;我們很少知道馬華文化界與香港(以及台灣) 其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自1786年檳城開埠(當時叫檳榔嶼),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據有,馬來半島已有華人居住。1818年,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與鉛字印刷廠,隨着香港開埠,1843年,英華書院及印刷廠遷至香港。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亦有個別作家輾轉居於香港和馬來亞(當時未稱馬來西亞), 例如出生於雪蘭莪州沙戥的戴隱郎,就曾遷居香港,任教香港南粵中學,並於1935年在香港與一羣志同道合者成立「深刻木刻社」,推動出版及文化事業。

  二戰之後,馬華文學與香港文學更有互動。1954年,在香港出版《兒童樂園》、《中國學生周報》及《大學生活》的友聯出版社,也在新加坡設分社,出版《蕉風》和《學生周報》馬來亞版,這也有助馬華文學以至社會運動的發展。

  曾有好一段日子,香港的出版物暢銷南洋,就如香港的《突破雜誌》,七、八十年代也極受大馬年輕華人的歡迎。記得若干年前我曾翻閱一份七十年代出版的《南國電影》雜誌,在筆友欄赫然看到許多來自吉隆坡、怡保,甚至砂勞越詩巫和古晉年輕讀者的名字。

  下次你到馬來西亞,不妨逛逛那地的華文書店如「大將」和「大眾」,總有一個部分展銷馬華文學的作品,你一定有所收穫。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特稿】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第29屆培靈𡚒興大會禱文】

【連載小說《捨得》】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