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療疾——疫後日子復常之路


3087 期(2023 年 10 月 22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重陽節是一個關於對付瘟疫的節日,值得我們在疫後「復常」的日子好好反思。

  節日的來源追溯至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發生大瘟疫,死人無數,連他自己的父母也死了,傳說他遇上一位仙人,喚他在九月初九日帶茱萸葉子一包及菊花酒一瓶登山避疫,他聽從了,結果避過一劫。

  香港經歷三年疫情,直接死亡者一萬多,但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患者無數,包括健康受影響的,也包括因失去至親而心靈受創的,相信有數以十萬計的人仍未真正「復常」,他們仍在等候和期待療癒。

  在台南台灣文學館,有一個名為「寫字療疾」的展覽,內容包括了當地文學不僅能夠記錄世紀大疫的劇烈變化,也細膩刻畫至個人的身心病痛,由此串連起更具韌性的療癒力量。

  印象猶深的是其中一句說話:「書寫是抵抗內心風暴的療癒」,指出原來透過寫作,人將患病的痛苦和掙扎寫出來,重新感受到曾經有過的窒息、孤單、疏離、懷疑和恐懼,從而生出鬥志、勇氣和智慧,以為到了盡頭,卻彷彿再現光明。

  展覽有幾個很有啟發性的分題,包括「社會有疾,羣眾同療」、「集體創傷,集體療復」、「心靈有疾,書寫來療」等等,很值得醫護人員以至普通人去細看。

  香港經歷三年疫情,期間的「持份者」包括因親人染疫而死的喪親者,因染疫而失去健康(即所謂「長新冠」患者)和工作的人 ,以至當時在醫療系統、老人院打拼的從業員等等,相信人數可以十萬計,他們因疫情帶來的創傷事實上仍存在,但誰可以「醫治」他們呢?原來透過書寫和文學,提供了另一種療法,助他們在疫後日子中慢慢復原。

  疾病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事實,一如上述展覽結語所說:「沒有人是故意的。」幸好我們還有文學,透過文字的發聲來指認難以言說的病痛,就如聖經《約伯記》和《詩篇》,蘊含極豐富的傷痕文學材料,幫助許多人從閱讀中得到啟迪和找到出路,並成為共同感受的途徑,成為彼此的扶持。

  香港教會和教會辦的學校、醫院、社會服務機構,在這方面可以一起努力嗎?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部長)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第29屆培靈𡚒興大會禱文】

【讀者投稿】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