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注意力匱乏的世代 ,不但俗世商界透過各式各樣消費品打我們錢包的注意,宗教消費品 (或經驗)亦無孔不入搶佔信徒的心靈,有些是優質的,而劣質亦不少 !
戴文波特與貝克合著的《注意力經濟》(The Attention Economy)剖析現今資訊氾濫,使人焦慮,媒體的資訊超載,帶來的壓力是資訊過多,無從分辨究竟哪些是重要與哪些是垃圾 ? 「注意力」正演變為全球企業的「新貨幣」,取代了「經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成為人們沒有時想擁有的稀有品,擁有了還想更多;並且藉此作交易及生財。當人們忙於收到免費電子郵件,全球每一日就有十億封電子廣告郵件四處散發,人就少有時間專心在思考與反省。有人形容資訊發達的城市,亦是「注意力渙散」的社會。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賽蒙(Herbert Simon)說得對 :「資訊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過多就產生了注意力匱乏。」
上網族羣求快求新的行為模式帶來就是 : 只求終點,不顧過程;同樣本港信徒急於在資訊公路上快快趕上,忘掉了在崎嶇小路摸索前行的勞苦與樂趣。當教會領袖與信徒急於求成,不肯專志於一的默默耕耘,於是在信仰層面只見人們不斷急彎兜圈,徘徊於淺薄地帶,卻未曾深耕生根 !
身處網絡世界,我們一方面要善用資訊,察驗神在歷史時空內的作為;另一方面我們更要不沈溺於浩瀚資訊中,失卻方位,甘於吸收無關痛癢的淺薄訊息,而不肯留下時間用心思考。《注意力經濟》提醒信徒要善用注意力,不斷過濾哪些是重要的資訊,我們要捨棄垃圾才能得著有益的資訊,集中焦距,明察秋毫,發揮資訊帶來的優勢。我們不僅觀看日光之下的各樣事物,更要舉目向上,超越時空,仰視永恆的主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