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的範疇中,通漲和通縮這兩個詞義,一般來說大家都懂,但詳細解說都是人云亦云。不要緊,從市上的消費數字和物價高低,就大家心裡有數。拿著自己僅有不多的財產估算一下,更簡單的是付出和得著的結果,是少付多得還是多付少得,那就婦孺皆曉了。
通漲、通縮,是相反的果效,也都影響到每一個人、家庭、社會以至整個世界。從小處來看,近來不少的青、少年人,一反既往的豪氣,也學老人家般在嚷要慳要省,不再寅吃卯糧。名牌精品不買,省吃儉用,還在收入低迷中也擠一點儘可擠出來的存進銀行。真估不到一下子改變到這樣子,正喜孺子可教,想搖頭晃腦地來兩句:「大富由天、小富由儉」的老調子。可是還未哼出來,又從報章上看出另一個高論,又是一番道理,恍似晴天霹靂,是這樣說的:
「如果大家都省吃儉用,不消費,把財富都積存起來,那麼經濟活動成了一泓死水,經濟是會垮的。要大家都消費、都逛商肆、都儘情吃喝,錢是用去了才是錢,人人都是這樣,經濟自然很快復蘇。」這當然又是事實,可是一條大問題沒法說出來,「想花、要花的錢在哪裡?」
香港有過二、三十年一段輝煌的日子,人們胼手胝足咬緊牙關在拚搏,工商業帶動了經濟,成了亞洲四小龍的龍頭。一到地產和股市的炒風,又碰著金融風暴,加上改朝換代的政治浪濤,雖未至嗚呼哀哉,但差不多到了苟延殘喘的光景,還不好好地痛定思痛,舐舐傷痕。想到既往在泡沫經濟中的愚眛,再一點一滴一分一毫的慢慢的累積。先從每個小我做起,不要再陷狂買、浪用,可省的省,不可以省的,要在動用銀兩時,還是復古一點好,一思、再思、三思才動用,這倒是上上之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