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53 期(2005 年 11 月 27 日) ◎ 專題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李鴻標
持續進修
李國權(協基會榮譽監督)
在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信徒對教牧期望有增無減的壓力下,教牧的職責是艱巨的。為滿足信徒的需要,牧者就必須在繁忙的教會事務中尋找空間,更新及重整屬靈生命。因此,教牧人員的裝備不只限於幾年的學習,而是一生的持續進修。
華人教會強調作教牧的先要有從神而來的呼召。筆者很認同這個觀念,因牧者的事奉比任何專業人士的工作更為艱辛。若沒有神的同工,實難承擔事奉。在華人教會中,信徒認為教會是一個大家庭,牧者就是家中的父母親,需要作出極大的犧牲以滿足信徒的身、心、靈的需要。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牧者的工作不復以往的單以「祈禱與傳道為事」,在分齡牧養的架構下,教會需要的是專科而非只是全科的牧者,也就是說,以往的四年神學訓練只是一個全科的基礎訓練。筆者肯定的是,牧者的主要任務是講道、教導和擔任屬靈導師(參提後四2)。但隨著時代的需要,牧者就需要按教會的需要而修讀一些比較專業性 課程,才能達到有效的牧養事奉。
隨著神學教育的提升,現代的年輕牧者比較有學識,他所受的神學教育是嚴格的,所持有的神學學位是專業的象徵。筆者很欣賞他們的學識,但是並不表示他們就能成為符合教會需要的牧者,因為他們還要有另一類的裝備,就是「牧者心」。現今社會工作環境壓力大,信徒心靈中有著逼切的呼喊:「誰來關心我?」我們若誤以為牧者的主要任務是管理教會,主持各種禮儀,而忽略人心靈的需要,事奉效果就不理想。雖然事奉是高尚和神聖的呼召,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以傳道和教導為念;也要督責人和勸勉人。但更重要的是謙恭地將神的愛,藉著牧者的生命將這分愛彰顯出來。摩西是一位很有學識的神僕,但他的成功不是建基於他的學識,而是因著他與神的親密關係,令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代求者。因此,筆者認為神學訓練的目的不單要訓練他們精通聖經和神學,更要操練他們成為活出真理,活出愛的牧者,才能有效地牧養教會和影響信徒的生命。
筆者盼望在牧養職事上繼續接受進深培育的同工,明白事奉和裝備的路,一開始就要回應神給予的時代使命。以賽亞先知在他的蒙召異象中先看見神的榮耀和自己的不潔不配,才聽到神的呼召,回應神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神坦白地告訴他,他的事奉是艱巨的,因為他事奉的對像是「心蒙脂油,耳朵發沈,眼睛昏迷」(賽六9-10)。為了神,為了信徒,就是教牧持續進修,接受裝備的動 機。
僕人 vs 僱工
梁銘(禮賢會紅磡堂榮譽顧問牧師)
被邀請為此專題寫稿,一時間難以下筆,一者本人為傳道雖有四十年,但在後期的三十五年,卻呆在同一個堂會中。頗有井蛙之感,不知外間天大地大,一己之言是否老套,不貼時代;再者本人素厭例牌式、溫吞吞的善言頌語,倒愛作側面、背面刺激之言,以茲激發,故容易令人受傷,也惹人討厭,引來筆戰、舌戰。此非所願也。
一直縈繞腦海的一個問題有關僕人與僱工,此際又浮現心間,靈光一閃,就以「僕人VS僱工」為題。
四十多年前受神學訓練的時候,很單純的認定是「僕人」,不是「僱工」。這也是我輩傳道人的豪語。
四十年歲月,看透世情,似乎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二分法那樣明顯。
作「僕人」嗎?有時候,上帝似乎有點鞭長莫及,莫奈他何;作「僱工」嗎?又不甘於今日一些專業「僱工」精神—嚴謹、自律、敬業、進取......,那就變成兩頭不到岸。
時至今日,我倒欽佩商界企業中的「僱工」,特別是一些專業、精英「僱工」。高質素的要求,與及治事、律己的精神。令人括目相看。若果我輩「僕人」叫上帝鞭長莫及,又疏於自律、漠視規律的話,那就連「僱工」的車邊也攀不上了。
嘗見某些專業「僱工」應徵職位,事前做足功課,諸如公司歷史、業績、路線等。對答流暢、又能帶出創見;反觀「僕人」應試,態度隨便、無方向感,被問對本教會及本宗派的認識,只會瞠目傻笑為應。
嘗見某羊兒精神憔悴,原來壓力重重,雖為僱工在公司居要職,無奈業績、數字未達指標,數夜無眠,力謀創新衝破困局;反觀有「僕人」甚麼三年大計形同虛設,無視業績、數字,憑信心讓神帶領,但神又鞭長莫及,莫奈他何,混混沌沌又一年。
嘗見「僕人」在「廿四小時on call」的盾牌後面,時間使用的彈性,頗令羊兒訝異,可以隨時接送子女往返學校、泳班、琴班、舞班等,甚而可以車送妻子上班去,隨時可以私人性 質對親友的接機、送行、街市、探候等等。過度彈性,就變得鬆弛了。這都是羊兒在公司作「僱工」的夢想,高職如經理、主管也只能偶一為之,所以「僕人」就當格外感恩回報了。
嘗見某「僱工」位高權重,因業務出差錯,在董事會中,被拍案責罵,喪氣之餘,又鼓起勇氣,再戰江湖,;反觀「僕人」卻是容易受傷的一族,在差錯中招來的評議、檢討,都可以成為一身傷痕,活像置身狼窩。其實更應撫心自問因由。本人在堂會中也見盡風雨,激氣之餘自以為義,以為自己夠忍耐、夠包容。憑良心說誠實話,其實羊兒、長執,長期以來,對我有更多的忍耐、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看我板面孔、聽我掘禿聲調,因我喜怒易形於色、易變於聲也。
......紙短言長,曾笑言有機會在神學院講它一、兩堂,就更暢所欲言了。尤慶幸者,以上所言事例,只是極少數發生。極大多數的都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而這條路,也是我曾經顛簸過的。
學「識」做人
何錦輝(基督教宣道會真道堂牧師)
若說神學生或初出道的傳道同工,在侍奉學習上,那些方面需要加緊培訓,相信這一句廣東話:「要識做人!」可以幫到他們,在服事上,少吃一點苦頭,多得一點快樂;而被他們服事的人,定必心存感激,心生敬佩。所謂:「識做人!」,意思是:提醒當事人,明白自己的情況,並要揣摩交往對象的心意和需要,彼此加以體恤配合,使要辦的事情能得以順利進行,最終雙方各得好處,達至雙贏。
鼓勵大家學「識做人」,聽起頗屬世,彷彿教唆神職人員放下身段,溶入人世的大染缸,去掉你們崇高的使命;「要識做人」之說,似乎叫你去學奉承,就像保羅所提及的世俗小學、無用小學之類;但你可知道,今天神學生或初出道的傳道人,最常被會眾批評的是甚麼呢?就是「唔識做人」。會眾豈是要神職人員替他們背書包,擦鞋呢?只不過「識做人」確是一件不簡單的事,特別是成年人,常以為成年人就應該「識做人」,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
要學「識做人」,不是叫你做「世界仔」,對人說人話,對鬼講鬼話;而是要學做一個「無偽的人」。意思是:將你正在被真理重生的真實生命,擺在會眾面前,讓他們知道,雖然你今日仍有不少有待改善的地方;但因著神再造之恩,你已經比起昨日進步,並且已立定心志,讓明天的你比今天的你再進一步。當你無需掩飾自己,就能減少會眾對你的誤解,和不必要及不切實際的期望。做回真實的自己,是「識做人」必有的一步。
「識做人」就是要學做一個「「世顧」的人」,意思是:顧及神交給你服事的世人的感受。不要一成不變,執著所學的一套,或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來跟人交往;而是學效保羅,對著甚麼人,就做甚麼人,為要得著他們。保羅明白每一個人都很獨特,要服事他們,必需了解他們,按他們可接受的方式,來開始建立關係。「世顧」不是要委屈自己,而是衷心關懷和體恤對方的限制和需要,一如當我們與外國人交往時,會使用他們的語言跟他們交流一樣自然。當我們放開自己固有的屏障,會眾就會感受到你對他們體恤俯就之情。站到被服事的人那邊,是「識做人」最具體的表現。
「識做人」就是要學做一個「道德的人」。道家所謂的「道德」,其實是指「得道」。我們要讓神的道得著我們,而我們自己也必要得著神的道。一個「得道的人」,就是首先讓自己因著接受聖經的教訓、督責、使自己的生命歸正、教導自己的生命學義,叫屬神的生命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這樣被你服事的肢體,必能看出你真的「識做人」,因為你已效法最識做人的基督。這樣他們不單欽佩你,並且會效法你「識做人」。
培訓絕非一蹴即就
吳健暉(建道神學院神學士四年級)
記起參與一次崇拜時,主席為神學生如此祈禱︰「求神保守現正讀書的神學生,在學院當中接受全人的裝備,以期成為一個品行學識俱佳、情感理性 兼備、堅守聖經真理、緊貼時代脈搏、為上帝吃苦、為群羊捨命、愛神愛人的傳道人。」
若真以此「完人」為神學院之裝備傳道人之目的的話,恐怕沒有多少個神學畢業生能符合以上條件。正面而論,這種論調表達出教會對傳道人期望之殷切;反之,則反映了教會與神學院對傳道人的理解,有著根本的分別。老實說,教會要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環境,對傳道人的期望日益提高,本亦無可厚非,然而,教會確實需要明白一個傳道人的生命培養絕非一蹴即就,無論一個神學生如何優秀,亦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戰,碰過大大小小的軟硬釘子,方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傳道人,而這個歷練的過程亦不可能在神學院中的短短三數年內能夠完成。
故此,在反思「神職人員的裝備」前,需要認真面對這兩者之間的實際差距,令信徒、教會長執、神學生、甚至神學院本身消除不合理的要求及期望。
論到正題,神職人員的裝備當可分為神學研究及教會牧養兩方面,兩者固然並非徹底對立,然而亦未見得兩者如魚得水。
相信絕大部分的神學生在實習中都會發現兩個現象,一是發現自己身懷絕技、滿腹經綸,面對著千奇百 怪的牧會現實時,不知從何入手,難以將神學理論落實於牧養之上;另一方面,卻又發現自己不斷被無邊無際的牧養工作佔據了所有的時間及思緒,漸漸失卻了神學的內蘊,與老師、社工甚至輔導者無異,失卻了自己牧者的定位。
其中關鍵的問題是,神學的學術訓練與教牧面對的實際困難究竟有多遠?兩者之間理當如何整合?日前拜讀了謝任生牧師〈作個有靈氣風骨的牧者〉一文(註一),感受殊深。深信這個時代就是需要一些「知識分子型」的牧者,有著靈氣風骨,能夠不斷自省,知錯能改,擇善固執。
故此,神學生在學院內的任務最重要的並非學習到多少知識,而是培養到多少的習慣,就是要將所學習的知識內化進駐到個人的生命之中。神學院至少能在以下兩方面提供協助︰
(一) 貼身導修
每位神學生的背景、性格、呼召皆不盡相同,現時的神學院卻多以「罐頭式」教授,難以對準每一位神學生的需要。若能建立更親密的「師徒制」,老師與學生之間近距離地教學,就如耶穌對待祂的門徒一樣,因材施教,對症下藥,直接對個別學生的直言提醒及教導,神學生的生命即能得到更有方向的培養。
(二) 牧職實習
以筆者所知,許多神學院都是以週末實習的形式安排神學生實習,由於實習教會之分別迥異,而且校方亦難以知悉各神學生在實習教會的表現,同學們只能各自修為,而際遇的好壞則成為決定性 的成敗因素。若神學院能安排神學生一年制的全年牧職實習,並於完成後再由神學院的老師作跟進,則令神學生更切實地成長。
(註一)謝任生。〈作個有靈氣風骨的牧者〉。《時代論壇》924期,2005-5-12。 神職人員的裝備
神職人員的裝備
李多好(信義宗神學院道學碩士二年級,淮南市潘集區基督教會)
我們所理解的「神職人員」,是指那些明白上帝呼召,已經成為或將要成為全職或兼職在教會或福音機構,「專心以祈禱傳道?事」的傳道人和牧師(徒六4)。而「裝備」就是學習或強化職業所需要的水平和職業所需要的生命素質。因這事奉上帝的「神職」畢竟不同於一般的工作,它不單有表面的工作,還有更深層的屬靈意義。它的特殊性 決定了他不但要裝備,還要不斷的裝備。不單是一般的靈命質素,更是不斷提升的靈命質素。
一、裝備的需要:
因為「神職人員」工作的特殊性,不裝備或簡單的裝備都不能做的更好。這裝備就如開車必須領駕駛證一樣重要而必須。哪裡能給與真正的裝備?神學院當然是首選。因為這裡有正規的神學、聖經以及教會管理的教授專家。無論是準備或已經成為專職或兼職的傳道人和牧師,都應該受過由淺入深的神學訓練。雖然在中國內地和一些沒有這樣條件的地方,多半是先服事後受訓(我自己就是這樣),或者終生沒有在神學院裝備的機會。但在有條件時也應該及時裝備。因?這工作不但要有專業學習,還要有生命的經歷和生活的見證,才能對神對人無愧(提後二15)。
從實際需要來看,信徒素質在不斷提高,信息是在逐漸發達,信徒生命也不斷有新的需要,以往學過的課程不少也已經淡忘,如果有條件和機會,怎麼能不裝備?如果這樣還不裝備,那就是另一種的虧損。作為一個好不容易才有進修機會的內地的神學生,看到香港這為好的條件和機會,實在感謝神對香港教會的深恩厚愛。據我所知內地的農村教會,差不多還有百 分之八十多的傳道人,是沒機會受神學裝備的。
二、裝備甚麼?
1、裝備職業水平:
既然要做「神職人員」,當然要會做神職人員應該做的事,例如講道、釋經、探訪、主持婚喪禮儀,為社會的公義,為自己的良心,在可能的情況下為基層人員謀取利益都是他們的職責範圍,都應該得心應手。
講道又包括講甚麼?怎樣講?傳統是怎麼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系統神學?較全面的教義,學聖經的各個科目為基礎,學怎么樣實際的應用聖經和神學等。還要學講道的技巧,明白所處的環境,信徒的層次,心理的狀態等學科,否則,神學院就不會有從學士到博士的各種學制了。而且,這些學科無一不是學無止境的。
主說:「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沈在深海裡。」(太十八6)。也就是說你不會開車,只是傷了自己或別人的肉體生命,如果你絆倒一個人去不了天國,那可就斷送了他肉體和靈魂的雙重生命。而且靈魂的是永遠的生命,重要到耶穌為此降世受死。我們豈能兒戲?豈能不專門裝備?
2、裝備生命素質:
「神職人員」不但知道怎麼做,還必須有相對的生命素質可以做。這比職業水平更重要,因為「神職人員」不是一般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它更注重生命的影響;這也不單是「言傳身教」這么簡單,因為它有許多是超理性 的,例如施行洗禮、聖餐、代禱。又如探訪,不單只是給人帶去心理安慰,更有憑信心的交託與祝福,讓上帝在受助的人身上動 工。所以,這個「神職人員」必須自己有經歷和對主耶穌權能的信心才行。
在這方面說,這份裝備近乎靈修學,是經驗,是統緒,是生命對生命的傳遞與影響。是帶人歸入主的生命,聯於主的身體。它不單是引人加入教會,更是讓他們經歷基督救贖與赦免的生命,認識到自己與基督是合一的。
「神職人員」其實就是基督的僕人,也就是要服事人,而成為人的僕人。這是要反複強調的。因為人稍有地位,墮落的本性 就容易驕傲;一遇到困難就容易灰心。如果不裝備這方面的生命素質,不但是不能更好地工作,甚至更是危險的。
3、準備奉獻的心志:
準備受苦:「神職人員」具有一定的吊詭性,意即在地上做天上的工作,難免有些不被認同或不被理解的事情。而且工作的果效也未必那麼明顯,所以,要做「神職人員」,就要如主耶穌對當年要跟從祂的人說:「若有人要跟從,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為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六24,十37-38)所以,這個工作,耶穌就是召我們為他受苦(徒九17,十四22),為報答祂的愛而為人死。
也許在香港沒有這個威脅,但每一個準備為主工作的,尤其是準備作宣教士的人,都要有這個準備。所以,在裝備上要提前告訴大家。
準備降服:學效保羅,「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 般的忍耐」(提後四2)。不能降服,只能做自己的事,絕不能成就神的心意!既是奉獻就不屬於自己的,既然是要服事主,就絕不能按自己的心意辦事。這實在是需要操練漸進的。
三、怎樣裝備:
如果明白神的呼召,準備做「神職人員」,就要馬上到神學院裝備,免得耽誤機會。如果已經牧養多年,正感到力不從心,也應該重新裝備。因為你已經到油盡燈枯的邊緣,趁機加油充電是應當的,否則,會誤人累己。
裝備也許不在乎學了多少,只在乎你入了門,懂了方法,有了經歷,如果想明白更多,自己就可以去找資料研究它。裝備可以接觸一些過去未涉及的學科,也可以與那些初入神學的師弟妹一起再重溫那淡化的異象、召命;重拾起初蒙召的奉獻心志;重尋起初的愛心和信心;重新安靜在那呼召與差遣的主前。因為我們神「職」人員,過去特別以忙為忠心的見證,無暇安靜,故少有重新得力者,以致愈做愈膚淺;愈講愈冷淡;愈服事愈淡化異象;愈服事感覺主愈遠,讓我們在裝備中重接與主合一的生命。
我們不能只為裝備而裝備,裝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事神。所以,裝備應該是與生命並進的,因為教會和社會有不斷的需要;也因為我們一天比一天更接近上帝,應該一天比一天更合神的心意,作的更好。所以說,生命雖有限,裝備卻無涯。我們可以在裝備中服事,也可以在服事中裝備。相信許多的「神職人員」都是讓服事與裝備共融並進的。我們不能因為沒有裝備而推卸服事的責任,而應該為了服事找機會裝備。
不能更好的裝備,就難有更好的服事。當然,這裝備不單是在神學院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