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影響生命(五)努力建立,盡情破壞


2998 期(2022 年 2 月 6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生命影響生命關乎人與人的相遇,但這不等於這關注與社會制度和文化無關。事實上,生命影響生命的困難不只在於個人缺乏反思性或個人沒有生命力,更在於社會制度和文化的破壞性與扭曲性,侵蝕生命。讓我用近日例子說明。

  早前有社會人士和議員提出如何幫助因二零一九年社會事件入獄而獲釋的青少年人,其中有升學和就業機會。這是一件好事,因為監禁最重要目的之一是犯罪者的康復,不是懲罰。然而,社會中有人卻大聲呼籲,不要對這些釋囚仁慈,因為他們沒有為他們所做的後悔。這是很奇怪理念。第一,甚麼後悔才算合格後悔呢?第二,甚麼是寬恕?悔改是寬恕的條件還是寬恕使人悔改?第三,犯法者要一生承受懲罰嗎?懲罰合乎比例嗎?生命影響生命的難是當你努力建立生命時,社會制度和文化卻在另一面冷眼旁觀,甚至拆毀生命。這解釋為何釋囚的重建新生,不能漠視社會對釋囚的接納和給釋囚的態度。

  面對生活的不公平與不平等,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如何表達?第一,這可以以個人抗逆力表現出來,見證一份「大丈夫」精神,保存本我,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二,它可以以批判和對抗不公平與不平等制度,即社會公義。近代人物的表表者是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然而,當學習者在其日常生活經驗不同程度的不公平與不平等時,如何說服學習者相信和持守公平和平等是很大考驗。近日揭發英國首相府發生的事就是一例。當防疫政策執行時(指2020年5月),首相府成員卻在官邸開派對,沒有跟隨防疫政策,而又可以避過相關懲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因此,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不可能沒有社會公義成分。

  強調個人的生命影響生命之餘,我們一定要關注學校制度、社會制度、生活文化、家庭關係等是否支援生命。否則,縱使我們努力建立,但卻有人和制度盡情破壞!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消息】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