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感受


2998 期(2022 年 2 月 6 日)
◎ 畫出深情 ◎ 黃葉仲萍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期提到我被送到防疫酒店強制隔離,終於在四天後獲准回家。

  不過短短幾天之內,感覺翻來覆去,讓我深深體會主觀歸因的重要性。

  原來發生甚麼事不是最重要,反而是怎樣去看待這件事,觀點支配了看法,也直接影響了感受。

  中國成語故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指同樣的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不好的一面,也可能解讀為有好的轉機。

  被送強制隔離,自己覺得有點無辜,但看見別人更無辜的遭遇,便覺得自己遭遇的不算甚麼。那計算、調整的方法都是出於個人抉擇,所以自己怎樣算、怎樣看,會直接影響個人感受。不過這機制又是從何而來呢?

  有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來自心理保護的機制,使到自己不會過分傷心與失望。就像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這結論使到自己不用過於失望。

  近年正向心理學更提出以感恩的角度去看所有發生的事情,這樣做可以調校及改變我們負面的反應。

  發生的事情不似預期,人總是會失望和沮喪,甚至會憤怒,不禁質問:為甚麼?為甚麼是我?我做錯了甚麼?因而憤憤不平!

  不過改換角度能夠一蹴而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其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察覺自己,不要過快改變自己的感受,反而是深入去接納和明白感受背後的需要。這做法可以幫忙我們更認識自己,也更知道自己所受的影響。

  二零二二年是怎樣的一年,試從自己的感受去反思,希望你會找到不一樣的答案。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消息】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