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凡間


3011 期(2022 年 5 月 8 日)
◎ 教會之聲 ◎ 盧惠銓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普羅大眾眼中,牧者與醫護都是助人專業。

  我喜歡前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一句名言:“Nobody cares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意譯:你若不關心,管你多資深。)從過去牧會與院牧事奉的臨床經驗,我更體會到「未嚐被關心,想愛亦難行。」(意譯:Nobody knows how to care for others until they were cared by others.)

  不知從何時起,教會用上「認領」這詞來表達對某個宣教羣體的感動、異象、召命與承擔。靜下來想一想,這表達方式有一種強烈的主客位置。教會站在主導,而對象則被動地等候被認領。我重視牧養反省,若幽默地形容我「認領」了醫療人員成為我的「牧養」對象,那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合併動詞「領養」。別人聽見「被領養」,感覺如何?

  從宣教層面說,院牧事工是醫療服務與教會使命的重疊區間。院牧領受了召命,駐守醫院之內,認定醫院是獨特的牧場,醫療人員自然就成為了院牧的牧養對象之一。院牧事工是教會使命的延伸,而地區教會是院牧事工的重要夥伴與原點。一年一度的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只是其中較為矚目、備受關注的時機。不少廠商、機構、學校及社區組織都會趁此「節期」向醫療人員表達敬意。地區教會可以有點與別不同,一方面可重點肯定與培育教會內從事醫療服侍的信徒踐行職場召命,以主愛服侍,以生命影響生命,亦可把社區內的醫療人員視作關愛與福音預工對象,夥拍院牧團隊,送上物輕情意重的心意與聖經經文,為他們加油打氣。

  若不說「領養」,教會值得學習「接待」這些活在凡間的天使。對醫護信徒的牧養可以更有寬度與深度。醫療人員中,基督徒的比例確實不少,但礙於輪值或下班後身心疲累等各樣因素,能維持恆常參與聚會的實在不易。特別在第五波疫情帶來巨大衝擊,醫療界是重災區之一,很多醫護人員已心力交瘁。正因實體活動頗受限制,教會可加強對醫護信徒的遙距牧養,肯定他們的辛勞服侍,接納他們不穩定的參與,同理他們的憂傷難過。見面雖少卻沒有忘記他們每一個名字,恆常為他們提名禱告。醫護也是凡人,他們需要能滋潤心靈得力前行的信息、能傾訴心事同哭同笑的守望者。

  醫護每天服侍病患者,貼身體驗生命的脆弱,面對生死,他們最大的動力,是經歷被愛。教會把福音傳開的同時,也可把關心傳開,讓醫院更有愛。

  盧惠銓(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散文】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