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憐憫心


3026 期(2022 年 8 月 21 日)
◎ 釋經講道 ◎ 李淑儀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

  (路十三10-17)

  在路加福音十三章十至十七節,耶穌再次因安息日治病而與宗教領袖爭論,管會堂的人氣忿忿地說:「那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路十三14)。耶穌是否太心急?是否違反了安息日條例呢?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二十8-11),十誡清楚指明,人每週勤勞後應有一天,放下賴以為生的工作,將時間分別出來,專心敬拜神,好在聖會中被神話語更新(利二十三3),藉此領受上主賜福。耶穌在世時也遵守安息日,往會堂裏敬拜,聆聽神的律法(路四16)。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可二27),是神送給人的一份寶貴禮物,因為安息日提醒人要定期連於上主,才能蒙福結果子(約十五5)。因此,安息日的焦點不僅為休息,更重要是歸回聖道,支取靈力,以致往後六日工作時,能活出神的形像,彰顯新生樣式。這是安息日的真義。

  可惜,宗教領袖將安息日的焦點放在運作細節,他們據「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出二十10),而為工作定下上千規條(參:米示拿安息日篇),使其變成壓人傳統。當時在安息日治病被視為工作,只有生命確屬陷於危險狀態才可以進行救治,而醫者只可使病情不惡化,並不可改善病情。這種僵化的規條,常常引致耶穌與宗教領袖的爭議:「我問你們,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路十三9)。

  但為何耶穌要在安息日治好那駝背的女人(路十三12-13)?其實她沒有生命危險,為何不等待翌日才醫治她呢?耶穌即時治好那女人,是因為祂看見那女人的苦:「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路十三16)。耶穌看見就動了慈心,是這顆憐憫心,推動耶穌有所行動,正如馬太福音九章三十六節對耶穌的描繪:「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憐憫」(σπλαγχνίζομαι)含有「牽腸掛肚、攪動心腸」之意,憐憫心能推動人與受苦者同行、共同承擔。此詞在聖經亦會翻譯為「動了慈心」。耶穌治病是基於憐憫心腸:「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太十四14)、「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太二十34)。憐憫心是股推動力,好撒馬利亞人願意停下來幫助那被強盜打個半死的人是因動了慈心:「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路十33-34);浪子的父親願意饒恕和接納小兒子是因動了慈心:「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十五20)。

  憐憫不單是服侍的動力,更是神的屬性。耶和華親自宣告:「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6)。耶和華的美德在神子民中不斷被歌頌與傳揚:「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詩一零三8)。在新約中,使徒保羅提醒信徒,我們既是上帝的選民,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西三9),活出新生的樣式。神兒女最大的福氣是回復神的形象,重拾上帝憐憫的心腸。

  原來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不是故意違反傳統,而是活出上主那份憐憫。耶穌不單在會堂裏教訓人,使人認識神,祂更在會堂裏踐行祂所教導的,活出上主形象,使人看見神,並將榮耀歸與主。

  李淑儀(大埔浸信會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