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樹共生記


3026 期(2022 年 8 月 21 日)
◎ 天地人和 ◎ 文:方鈺鈞、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文:方鈺鈞、林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

  「前人植樹,後人乘涼」民間智慧許多年前已頓悟,栽種樹木絕不是為了今天,而是下一代甚至是更遠的將來。特別在炎熱盛夏,只要來到樹下,那種清清涼涼的快感令人嚮往。「一碌木」看似無思想無感情,改變的速度甚至不是我們能輕易察看。不過,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Kami)卻說,樹木每天都在努力求生,一旦樹木滅絕,人類也不能幸免。

  「本地的百年老樹,斬一棵少一棵。」Kami解釋,現存本地較古老的榕樹、樟樹多是英國殖民地時期種下,如九龍公園的樹約二百歲。「我覺得,我們這代像在保護快要失去的東西。」她指出市區餘下的大樹不多,有時鄉郊地方可能有古樹,但法例上或許未能全面保護,土地持有人要斬它也只能徒嘆奈何。加上近年城市發展,空間不足,指引不建議市區路旁種植大樹,能走在林蔭下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少,「我們哪有一二百年能看見大樹長成?」

  

沈靜安穩 歲月無聲

  近年科學研究讓我們愈發認識樹木的神奇,「一碌木」還會和周遭的樹木羣落對話。一棵樹若遇到蟲害,會透過地下生長的根互相傳遞消息,產生化學物質,或令樹葉變得難吃來驅蟲。樹木專家Kami斷言:「它們都不想死,想生存下去。」面對風向和泥土的變化,它們緩慢地作出回應:北面刮大風,便在北方生出更多木頭來穩固自己,「樹木一直努力回應生長環境的轉變,只是它們的生長步伐和人類不同。」當Kami了解樹木不止按既有生長機制運作,還會適者生存,自行調節,大自然的神祕令她謙恭崇敬。

  以Kami最喜歡的細葉榕為例,它們生命力頑強,可以長得極粗壯,寬闊的樹冠讓許多事情可以發生。它如長者般包容許多動植物,讓許多生命安居其上:蟲會進食它的葉子和吸取汁液,雀鳥會拾取枝子到樹上築巢。黃昏時百鳥歸巢、震耳欲聾的情景非常熱鬧。一棵大樹若沒有人為干擾,理論上它可以無限年生存下去。澳洲和日本發現數千年樹齡的古樹,它們生長速度較慢,默默見證着歲月和環境變化,為人類和其他物種提供、預備合適的環境居住並生活需要。神奇而奧祕的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正為所有物種供應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沒有樹林,人類怎能生存?偏偏,這樣顯然而見的嚴重後果卻未能喚醒人類對其保育的逼切性,使Kami倍感嘆息。

  

連繫城市人和樹

  大學畢業於地理學的Kami,邊學邊做,對樹木的認知愈發倍增,主要工作負責保育不同生境的樹木,如市區、郊區、紅樹林等;監察樹木的健康風險,替還有救治希望的大樹發聲,挽救它們逃過斬樹厄運。她更修讀樹藝師的資格,方便與修樹師傅討論修剪工程。

  相對郊外的樹林,城市人更常接觸位於市區街道上和公園的樹。為了求生,它們的根日復日穿梭於石頭、磚塊的隙縫中生長,使道路突起,「影響」日常生活,或許有人覺得它「霸路」。Kami便舉辦活動連繫人與樹木的共生關係,教人欣賞鮮花盛開的季節,慢慢學習保護它們,「有時見大家踴躍參加植樹活動,覺得好玩、可以打卡又有意義。只是回到日常,有多少人會否反思個人生活如何造成對環境的影響?會少用即棄餐具、以手帕代替紙巾、自備食物盒買外賣等等呢?」

  氣候問題令超強颱風更常出現,近年本地有不少大樹因而倒塌。Kami在風災過後會到各區逛逛,探望認識的樹木是否健在,或是考察研究樹木倒塌的原因,「可能和風的強度有關,亦可能是大自然的汰弱留強,或者是栽種方式有問題。」本來,天父設計樹木能透過具彈性的葉子和樹幹,將力量傳至根部,卸下強勁的風速。然而,本地市區植樹很多時用「花糟」方式栽種,「頭重腳輕」如風帆一樣的大樹,自然削弱抵擋颱風的能力。德國大哲學家尼采說:「人跟樹是一樣的,愈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愈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也說過:「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可見古人都能鑑察根部對一棵大樹的關鍵作用。

  

終日與大自然為伍

  疫情以前可以到外地旅行的日子,Kami的目的地總不離大自然:到斯里蘭卡看動物,日本屋久島看千年古樹繩文杉、熊野古道、參與墨西哥的海龜保育……即使在香港,她假日都愛往郊外去,從不覺累。一邊行山,一邊禱告,一邊思考大自然的運作,背後就是上主的創造。在她看來,科學雖然努力解釋各物種的運作原理,但仍然無法解釋一切,走進其中,她可以和神更親近。

  「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神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傳十一5-6)

  多年來投身保育工作,Kami深明白大眾的環保意識未必會一時三刻提高。面對沮喪挫敗時,上述的經文就鼓勵她:即使無法知悉結果,總要去作。誠如她向上主的禱告:「如有需要,請使用我。」

  人與萬物和諧共生,豈不正是上主創世以來的至善美意?

  

樹木百科

  常與樹木為伍的Kami,印象最深的一項活動是應邀在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的石牆樹下舉辦活動,當日大家不怕蚊叮蟲咬,離開冷氣房直接在樹下分享對樹木的感受,甚是寫意。主辦方是一羣居住在西環又喜歡樹的朋友,自發在工餘時間研究區內的樹木品種,製成地圖。以下是她對大樹的一些感受:

  一、美麗:不論有沒有開花,單純是翠綠色的葉子看起來已令人舒服寫意。有研究顯示樹木可和人類心靈的連結,煩躁的心情也可因着樹木平靜下來。

  二:神祕生物:樹木會呼吸、抵抗真菌、生長吃喝,和人類很相似。愈了解它們的運作,愈覺得有趣,更體會科學也不能完全解釋一切。

  三:壯觀:參天巨樹可以很大。她在澳洲旅行,目睹千年杏仁桉樹高達90米,走近它時反而不知所措,被整片巨樹叢林包圍,那種震懾感難以言喻。

  

愛閱讀

  一、樹的祕密生命

  作者:彼得.渥雷本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你知道樹會說話嗎?金合歡樹會彼此警告,提醒同伴在葉子裏散布毒素,把啃食的長頸鹿趕走。你知道樹也怕嫁錯郎嗎?甜櫻桃則會阻止同一朵花上的雄花粉和雌蕊相戀。作者擔任原始森林的看守人,把日積月累的觀察寫成36篇浪漫的小品文,希望藉此吸引讀者愛上樹林。

  二、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是推廣生物多樣性的始祖,除了關心公眾所認知的大型瀕危動植物,他亦關心不起眼的數百萬種無脊椎動物與微生物,因為它們才是構成地球生態系的基礎物種。他提出,為免為時已晚,人類應該立即採取行動:把半個地球還給大自然。人類應作出正確抉擇,讓大自然休養生息,修復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三、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

  作者: 布克雷 (Dave Bookless) 、譯者: 趙汝

  出版社:校園書房

  原來,「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裏,「世人」的希臘原文竟然是kosmos,是「宇宙」的意思!神差遣祂的獨生愛子來到世上,是因為祂深愛地球,關心生態的福祉。書本帶領讀者以嶄新的眼光重讀聖經,讓信徒看見聖經中神、人和土地的緊密關係;並提供實際指引幫助讀者把環保應用在門徒訓練、敬拜讚美,以及生活方式和宣教使命。

  

動起來!給信徒關愛受造世界的操練

  1. 接觸和環保有關的新聞資訊。

  2. 進入大自然,關心她的存在,思考她會否因全球暖化而消失。

  3. 反省個人行為,有沒有為大自然帶來負面影響,並作出改變。舉例近年到泥灘掘蜆蔚然成風。因為沒時間讓牠們長大,有觀察指蜆的體積愈來愈小。如果連小蜆也被掘走,最後牠們便會消失。這行為同時危害泥灘其他潮間帶的生物。

  4. 減少進食瀕危物種如吞拿魚、鰻魚等,把個人慾望看輕一點,如每月吃十次改為一次,要明白環保是有代價的。

   

  [本文由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提供]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