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受難


3057 期(2023 年 3 月 26 日)
◎ 宣教藝術 ◎ 陳子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萬物有生必有死,這大概是普世常識吧!無論閣下有信仰與否,相信都認同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經的階段。

  對人來說,死亡自然是無可避免的;然而,如果我告訴你,創天造地、創造生命的上帝,也要經歷死亡,你會否覺得匪夷所思呢?有能力創造生命的造物主,難道就不能超越死亡嗎?這聽來實在相當矛盾。

  那麼,當信徒認定耶穌基督是上帝的一個位格,又知道祂曾經歷死亡時,我們必須認清的是:

  1.祂的死亡是上帝親自計畫的;

  2.祂的死亡有着必要及重要的目的,就是擔當人犯罪的結果;

  3.祂的死亡是短暫的,因為上帝必然超越死亡。

  當我們認清以上幾點,基督的受難與復活就顯得相當合理。

  如果不是犯罪,人便不需要經歷死亡,如果不是為了拯救罪人,上帝便不需要道成肉身,為人犧牲。那麼,從根本意義上看,基督的降生與死亡本是密不可分的,都是拯救計畫的一部分。這一方面的信仰意義,當如何以藝術構圖來呈現?這正是本幅小版畫的大挑戰。

  在血染的頭髮裏,長出了荊棘的冠冕,遍體鱗傷的身體,與十字架融合,因為基督的生命與死亡本來就是一個個體,一個計畫。

  然後,在基督的肩膀上,長出了大地,下有洪水,上有山丘。

  洪水象徵上帝對人的審判,就像舊約中挪亞時期的大洪水。而山丘則象徵拯救,是在大洪水中冒出的陸地,也是福音中的各各他山—耶穌基督受難的地方。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人看得更遠,但惟有「站在基督的肩膀上」,人才可以得到救贖。那就是說,要得救就要相信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相信祂已擔當了我們的罪,相信祂已經從死裏復活,並且還要再來接相信祂的人到更美的家鄉,同享永遠的福樂。

  


簡介:陳子賢,南亞路德會沐愛堂弟兄,視覺藝術家,也是一名建築師,立志為基督教藝術復興出一分力,又在沐愛堂接受牧師的講道訓練,在教會中擔當宣講事奉。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