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恩斯坦遇上泰戈爾


3059 期(2023 年 4 月 9 日)
◎ 每月眉批 ◎ 施德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愛恩斯坦(下簡稱「愛」):你是否相信割離於世界的神聖?

  泰戈爾(下簡稱「泰」):不是割離。人的無限性情參悟宇宙。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能歸入人性的,而這亦證明宇宙的真理是人性的真理。

  愛:關於宇宙的本質有兩個不同的概念:1、世界作為一個依賴於人性的整體。2、世界作為一個獨立於人性因素的現實。⋯⋯

  我無法科學地證明真理必須被視為獨立於人性而有效的真理;然而我是堅決地如此相信。譬如,我相信幾何學中的畢達哥拉斯定理,陳述了與人類存在無關而大致真確的事實。無論如何,假使有一個獨立於人的現實,就必然有相對於這個現實的真理;而同樣地,否定了前者亦必然意味着否定後者的存在。

  泰:與宇宙本有共存的真理,本質上必須是人性的,否則我們個別認為真的—至少是那些被描述為科學的,只能透過邏輯程序,換句話說,透過人的思維作用所達至的真理—就不可能稱為真理。按印度哲學來說有婆羅門,即絕對的真理,是不能被個別頭腦所認知或以文字描述,而只能透過個體完全融入其無限性去體認。但這樣的真理不可能屬於科學。我們正在討論的真理本質是一種表象—也就是說,對人類思想來說似乎是真實的,因此也是人性的,也可以稱之為瑪雅或幻覺。⋯⋯

  愛:即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也不得不將獨立於人的現實性,賦予我們所使用的物件。我們這樣做,是為了以合理的方式連繫我們的感官經驗。例如,如果這房子沒有人,那張桌子仍舊在那裏。⋯⋯

  我們無法解釋或證明關於真理存在於人類以外的自然觀點,但這卻是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信念—甚至是原始生物。我們把超越人類的客觀性歸因於真理;它對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儘管我們不能說它意味着甚麼,它卻是獨立於我們的存在、經驗和思想的現實。⋯⋯

  泰:無論如何,如果有任何跟人類完全無關的真理,那麼對我們來說,它就絕對不存在。

  ⋯⋯紙張的現實,跟文學的現實之間,存在無限的差異。對於吃紙的飛蛾所擁有的意識,文學是絕對不存在的,但對人類心靈來說,文學比紙張本身具有更大的真理價值。同樣,如果某種真理與人類的思維意識沒有感官或理性的關係,只要我們仍然是人類,它就並不存在。

  愛:那麼我比你更宗教性(譯按:指對現實具更大的信心)!

  泰:我的宗教,在於我自己個體的存有,跟那超越的人格,即普遍的人類精神的重新復和。

  David L. Gosling,“Science and the Indian Tradition: When Einstein Met Tagore”, London: Routledge, 2007.

  

  1930年7月14日,愛因斯坦在柏林郊區的家中接待了印度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泰戈爾——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非歐洲人,造就了歷史上最引人入勝的跨科際對話,探討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這相遇引發了印度傳統和世俗西方科學教義的交流和滲透,透過科學、美學、意識和哲學之間的跳動,思考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問題。

  上面這段對話,不禁令人想到另一個類近的哲學難題:倘若一棵樹在杳無人煙的樹林倒下,並沒有任何目擊者,這件事有發生嗎?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無論有沒有目擊者,事情確實是發生了。泰戈爾卻認為,倘若一件事物沒有被感知,那麼起碼對人來說,它就並不存在。

  這也是巴克利(George Berkeley)提出 “esse est percipi”的經典例子,意思是「存在即被感知」。畢竟,當所有人都離開房間,或者原始森林杳無人跡,有沒有發生甚麼事情?又有甚麼相干?假如沒有觀賞者,良辰美景還存在嗎?

  泰戈爾其實並沒有打算否定事物的客觀真實性。他只是想指出,對真實或真理的確認離不開人性;飛蛾對真實的感知能力只囿於紙張,人卻意識到文學比紙張具有更大的真理價值。「存在即被感知」。對於飛蛾來說,文學並不存在。

  然而,夏蟲不可以語冰,囿於人性的限制,非西方基督教傳統的泰戈爾亦只能以 “Super-personal Man, the universal human spirit”(超越的人性),去擁抱那超越人類感知能力的真實。用巴克利的說法:當你或任何其他人都沒有感知到它們時,上帝的感知思維,使可感知事物的持續存在成為可能。基於此,可感知的事物,並不倚賴人類的感知而存在(真理的客觀及內蘊性);這同時意味着「它們存在的地方必須有其他的思想」,而這另一個思想或感知者,就是上帝(真理的主觀及超越性)。這是否可以解決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死結?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