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倫理思考
 增加教育深度減倚賴


3063 期(2023 年 5 月 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工智能發展急速,ChatGPT去年底甫推出,短短數月用戶已以億計算,甚至有專家聯署促暫停發展,擔憂對社會及人類帶來潛在風險。明光社已於4月20日舉行「人工智能的倫理思考」,由 JesusOnline總幹事鄧諾文先生、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從資訊科技業界及教育界角度分享。

  鄧諾文先生自2016年起,在大學和企業中教授人工智能,他形容當時的人工智能大約是人類三歲水平,現在約是十四歲,增長極快。ChatGPT的出現,將人工智能普及,他提到,外國新聞媒體批評ChatGPT只是將數據整合再生成內容,他認為這些描述顯示大眾不明白正發生的事。他解釋,人工智能背後牽涉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當中利用到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來使它愈來愈聰明,由訓練者成為老師,教導它思考,即現時有超過一億人類訓練它:「它不是單純資料整理,而是學習着我們的思維模式。」

  他續言,其演算法是由背後的工程人員去界定,但業界一直擔心會有「奇點(Singularity)」出現,即它能夠自行創造下一個人工智能,就會成為人類滅亡的開始。他指,現時離「奇點」並不太遠,因人工智能競賽已開始,各公司、各國若然無所不用其極,就有機會不受控制,因此美國和歐盟已展開立法管治人工智能的開發進程。他指,以前黑客(Hacker)的工作是找出漏洞進行修正,後來被人用作不法用途,重點在人的應用:「雖然人工智能暫時能控制,但電腦世界一秒等於人類千年,可能幾秒已經可以K.O.(擊敗)世界許多事。」

  鄧先生亦指,現時已有很多人將不同的人工智能功能整合,相信未來世界會愈來愈方便,但人工智能只提供效率,缺乏內涵和溫度,「未來教育需要增加深度,文創氣質無法被取代。」他擔心人類將過分倚賴科技不去學習,變得愈來愈退化,提醒要更勤力去面對世界。他分享,早陣子與年輕人行山,當失去手機訊號時,他們很努力尋找方法恢復,卻沒有望一下眼前的路,他擔心:「下一代人倚賴互聯網或AI去到甚麼都不能作,不能夠活在當下。」

  陳永浩博士回應說,正如基因改造技術,西方國家早擁有技術,但因道德考量而不使用,但難保世界有人會不顧後果默默使用,最終出事才知道後果嚴重。他指,ChatGPT的出現,最初令教育界驚慌,例如香港大學第一反應是先防止使用,進而提高防抄襲軟件效能;恒生大學則較寬鬆,有老師甚至將之加入課程,提醒同學人工智能是助力而非代替人類。近日,美國有Z世代發起改用傳統手機,陳博士亦有朋友刻意重用手寫記事簿,希望尋回溫度,以不方便的過程讓腦袋有機會消化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