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屋邨踏上迦南美地


3079 期(2023 年 8 月 27 日)
◎ 十架信息亮街景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從英國佔治香港島之後,不足二十年之間,又急於佔治九龍半島;為的是利於固守優異的海港。因此軍部一直嚴控九龍,不容輕言發展;直至又再佔治新界,得到這片較大土地作緩衝之後,由1920年代開始,九龍半島才走上較多開發的階段。

  早在1930年,尖沙咀潮人生命堂、香港潮人生命堂、聖公會諸聖堂,這三間堂會協合關顧大家會友的起居,合資在九龍中央的山間建造平房,地點是現時愛民邨所在,於是這處形成初步的聚落。

  至上世紀五零年代,移入香港的人口暴增;不少教會都積極參與安置無可棲身的民眾。上述三所堂會在已經建立二十年的聚居點旁擴建平房,成為眾教會的着眼點,亦在現時愛民邨一帶建設了幾個平房村。至1958年,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在這裏辦學;又把握這時機,為幾十年來尚未有名字的聚落取名「迦密村」,小學定名「迦密村生命堂學校」。

  隨着香港經濟起飛,城市陸續重建,迦密村於近半世紀之前清拆,地段建成愛民邨。學校幾經轉變,現時校舍外牆仍然留有「迦密村」字樣。愛民邨裏有一條內街,取名「迦密村街」;這條街道的延展路線,大致包攬了舊日迦密村的範圍。迦密村街內有一個近乎隱世的小花園,也取名「迦密村街花園」。也許亦在默訴,街區的名字隱含着幾許故事。

  區伯平(撰文、拍攝、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