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成人學習週」淺談當前牧養的挑戰


3080 期(2023 年 9 月 3 日)
◎ 教會之聲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重建部成人教育委員會在1919年的報告書中提出,為要強調每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以及對個體發展的承諾,對於普通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迫切需求宜作出反映,成為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分水嶺。這也是美國教育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所提倡的學習理念: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人類不斷地成長和發展,吸收新的經驗,獲得持續不斷的成長;教育即成長與成熟,應該永遠是一個現在的歷程;教育即是經驗不斷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學習可以、也應該貫穿人的一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66年的代表大會中通過制定每年9月8日為「國際識字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又稱「國際掃盲日」)。在累積多地經驗後,至公元2000年,更把當年「國際識字日」與這一週相連起來(即9月1日至8日),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成人學習週」(International Adult Learners Week)。從此,「推動終身學習,建立學習社會」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推動教育發展迎向廿一世紀的新趨勢。

   香港人對於「成人學習」絕不陌生。上世紀中葉因應難民急劇增加,為了補足普通教育學額不足,政府、社福團體相繼開辦了大量日間夜間成人學習課程,從識字班、興趣班、中小學課程、職業訓練、師範訓練,到各式專上教育,應有盡有,供超齡學生、在職人士、家中婦女和退休人士學習機會。2017年9月起,政府更為大多數兒童提供十五年免費教育,自此除大專學額仍有不足外,「成人學習」已漸與普通教育脫鈎,趨向持續及多元興趣學習。

  基督教會除一直有份參與興辦學校和學前教育外,重點關注仍多自限在堂會內的宗教教育。主日學源起為平信徒運動,由英國聖公會信徒羅伯特‧雷克斯(Robert Raikes,1736-1811)於1780年7月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創立,聘請了四位女教師,為當地童工利用主日崇拜前後時間,教導六至十四歲兒童識字和學習聖經。此後漸為多數堂會接受,發展為成人、青少年,以及兒童主日學。

  如今因着知識和科技發展,經濟結構轉型,知識型經濟成為主流,而由於知識更替迅速,終身學習已是必然需要。在網絡時代裏,信徒移動機會增多,遷徙繁仍;堂會敬拜模式又不斷更新,講台教導和聖經學習明顯跟不上。如何推動成年信徒對聖經話語持續學習,恆常閱讀優質屬靈書籍,是當前牧養重大挑戰!

  陳培德(德慧文化執行長)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