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拉:愛的倫理學


3038 期(2022 年 11 月 13 日)
◎ 牧心世情 ◎ 范晋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認識你自己》(Scito te ipsum)是阿伯拉的名著,對西方倫理學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發展出一套注重內在良心動機的倫理學。他認為罪不在於外在的惡行,而在於良心對不道德的行為首肯(Say Yes),罪的根源就在於此,不在於往後發生的表面行為。

  那麼,動機與行為做了如此區分,在無知和無意識的狀態中做了惡行又算不算罪呢?在阿伯拉的倫理學裏,這不是罪。打個比方,一個人射箭,本意是射中紅心,卻不幸誤中途人,甚至造成人命傷亡,這絕對是惡事,甚至觸犯法律而應受相應懲罰;但這不是道德價值上的罪。從這個將惡行與罪嚴格區分底下,阿伯拉指出社會上的法律處罰的是不算罪的惡,卻縱容道德上真正的罪,法律無關乎內在道德的善惡,只關乎外在社會秩序的維持,所以社會對外在的惡行比內在的罪更為着緊。相反,滿有愛的上帝不計較我們做甚麽,卻想教我們重視自己想甚麼。阿伯拉引用耶利米書提出,上帝鍳察我們的人心肺腑,即根據我們的意向與動機、我們的道德良心去衡量我們的是非對錯。

  阿伯拉如此看重道德主體的意向,他又怎看原罪呢?還有那些未領洗而夭折的嬰孩、未聽聞福音而離世、因無知而行惡的人呢?按阿伯拉的原則,這通通不是罪人。亞當作為人類始祖犯罪受罰,但其後裔是無罪受罰,即繼承了這墮落的傾向,原罪就是這惡的傾向,當人類主體默許惡的傾向那刻,罪才成為個人要承擔的罪責。至於未領洗夭折和未聞福音而離世者的命運,理性又虔誠的阿伯拉給予一個理性又誠實的答案:「不知道。」有限的人理性能力也極為有限,不可能充分理解上帝的真理,歷代教父也不能,所以對教義也應理性思考,不可以為信條教理等於絕對真理。但不知道,仍可以相信,仍可以盼望這位滿有愛的上帝,對每一個人必有着最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上期,我也曾提及過阿伯拉的道德救贖論跟其倫理學思想緊密相連,上帝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動機),正是藉着上帝正確(義)的動機(愛)實踐的行動(釘身十字架這道德行動),轉化人的道德良心,讓人學會以正確的動機(愛上帝)去做正確的道德行為(榮耀上帝)。如此,人便能回歸或履行受造的初心。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散文】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