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綜合症


3038 期(2022 年 11 月 13 日)
◎ 解讀綜合症 ◎ 麥基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對於整個社會或世界而說,災難(disasters) 一般是指大型嚴重、殃及很多人的天災人禍;但對個人或一個羣體來說,災難則可以是影響深遠的小小事件。1957年,人類學家華萊士(Anthony Wallace)在“Human Organization”期刊中講述了一件歷史故事。在1649年,當一羣加拿大Petun印第安人村落的戰士,在截擊敵對部落失敗回家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村落被燒毀,妻子、兒女及長者親屬全部被殘殺。但他們的反應卻異常奇怪,不但沒有追趕敵人,反而坐在雪地上,不發一言、動也不動,有半天之久。Wallace發現在其他災難時候,受害者也有類似反應,而且包括站立不動或無目的地行走,似乎沒有任何恐懼、憤怒、哀傷、痛苦等情緒表達。他把這種災難引起的震動及驚嚇而出現的迷惘及麻木反應,稱為「災難綜合症」(disaster syndrome)。

  根據心理學的分析,這是一種「雪藏」(freeze)的反應,與一般人應付壓力及危險的「逃跑」或「對抗」不同。在生理上,逃跑或對抗乃是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的活躍反應:瞳孔放大、心跳加快、呼吸加速、手腳肌肉收縮、腎上腺分泌增加等等,令個人的動作及身體反應更為快捷。但另一方面,雪藏則與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有關,而生理反應剛好相反,令當事人反應遲鈍及動作緩慢,故對自己相當危險。試想像過馬路的時候,發現有汽車失控衝過來,若真的「雪藏」在路中心,那會是多麼的危險!

  不過也有認為這種反應,是一種生存之道。首先這是一種心理震盪(psychic shock),對發生的事情尚未清楚了解,故不適宜任何反應。此外,由於這種災難太過創傷,一時間不能接受,惟有藉着麻木、否認、對環境有不真實感覺,才能自我防衛,適應情況。最後,這種雪藏反應可算得上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保存個人體力方法,以便日後作反擊之用。不過這種反應也有其危險地方,假若敵人突然出現或災難持續發生,就會走避不及,被捉拿或傷害,凶多吉少了!

  舊約聖經記載先知以利亞被王后下令追殺的時候,他首先逃走來到曠野地方。但由於走投無路,於是坐在一棵樹下好像「雪藏」般動也不動,期望死去。後來上主為他預備食物,他便重新得力,再作準備與王后對抗。(王上十九)

  

解讀小貼士

  1. 遇到重大壓力,需要冷靜,在非緊急情況下,可先選擇「雪藏」方式靜一靜,然後才決定合適行動。
  2. 若即時有生命威脅,「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先避一避,不自作英雄,才是聰明的決定。
  3. 很多時候需要勇於對抗才真正解決困難,特別是衡量過本身有足夠的實力,或得到了外來的幫助。
  4. 每人承受壓力的韌力各有不同,若真的抵受不住,要及時尋找專業者幫助。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散文】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