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綜合症


3038 期(2022 年 11 月 13 日)
◎ 解讀綜合症 ◎ 麥基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對於整個社會或世界而說,災難(disasters) 一般是指大型嚴重、殃及很多人的天災人禍;但對個人或一個羣體來說,災難則可以是影響深遠的小小事件。1957年,人類學家華萊士(Anthony Wallace)在“Human Organization”期刊中講述了一件歷史故事。在1649年,當一羣加拿大Petun印第安人村落的戰士,在截擊敵對部落失敗回家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村落被燒毀,妻子、兒女及長者親屬全部被殘殺。但他們的反應卻異常奇怪,不但沒有追趕敵人,反而坐在雪地上,不發一言、動也不動,有半天之久。Wallace發現在其他災難時候,受害者也有類似反應,而且包括站立不動或無目的地行走,似乎沒有任何恐懼、憤怒、哀傷、痛苦等情緒表達。他把這種災難引起的震動及驚嚇而出現的迷惘及麻木反應,稱為「災難綜合症」(disaster syndrome)。

  根據心理學的分析,這是一種「雪藏」(freeze)的反應,與一般人應付壓力及危險的「逃跑」或「對抗」不同。在生理上,逃跑或對抗乃是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的活躍反應:瞳孔放大、心跳加快、呼吸加速、手腳肌肉收縮、腎上腺分泌增加等等,令個人的動作及身體反應更為快捷。但另一方面,雪藏則與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有關,而生理反應剛好相反,令當事人反應遲鈍及動作緩慢,故對自己相當危險。試想像過馬路的時候,發現有汽車失控衝過來,若真的「雪藏」在路中心,那會是多麼的危險!

  不過也有認為這種反應,是一種生存之道。首先這是一種心理震盪(psychic shock),對發生的事情尚未清楚了解,故不適宜任何反應。此外,由於這種災難太過創傷,一時間不能接受,惟有藉着麻木、否認、對環境有不真實感覺,才能自我防衛,適應情況。最後,這種雪藏反應可算得上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保存個人體力方法,以便日後作反擊之用。不過這種反應也有其危險地方,假若敵人突然出現或災難持續發生,就會走避不及,被捉拿或傷害,凶多吉少了!

  舊約聖經記載先知以利亞被王后下令追殺的時候,他首先逃走來到曠野地方。但由於走投無路,於是坐在一棵樹下好像「雪藏」般動也不動,期望死去。後來上主為他預備食物,他便重新得力,再作準備與王后對抗。(王上十九)

  

解讀小貼士

  1. 遇到重大壓力,需要冷靜,在非緊急情況下,可先選擇「雪藏」方式靜一靜,然後才決定合適行動。
  2. 若即時有生命威脅,「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先避一避,不自作英雄,才是聰明的決定。
  3. 很多時候需要勇於對抗才真正解決困難,特別是衡量過本身有足夠的實力,或得到了外來的幫助。
  4. 每人承受壓力的韌力各有不同,若真的抵受不住,要及時尋找專業者幫助。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散文】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