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
 回顧香港教會在房屋問題上的美好見證


3051 期(2023 年 2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特區政府為紓緩香港「劏房戶」的困苦,在不同地區擬建「簡約公屋」,但也招來某些區分居民的反對,看來計畫順利推行與否,仍有待努力。

  香港地狹人多,多年來已是社會重大問題之一。隨着二戰結束及國共內戰以至四九年國內政權易手,內地大量人口南遷來港,令香港人口數字劇增。當時港英政府亦一度束手無策,幸得教會即時作出反應,出錢出力伸出援手。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教會機構積極為無家可歸者以至低收入社羣建立平房區,以解決他們的住屋需求,方法多是向政府申請土地,由教會籌集經費興建平房,提供廉價住宅,當時大多數都是很簡樸的房子,務求「有瓦遮頭」就已滿足。

  較著名而在港九市區的,有浸信會辦的九龍城博愛村,潮人生命堂和聖公會諸聖堂合辦的何文田迦密村,衞理公會在近大坑興建的衞斯理村,以及由循道會興建在柴灣的愛華村等。

  至於在新界地區,這類由教會興建的新村就更多,例如竹園村、大窩口的亞斯理村、元朗的水牛嶺,以至遍及沙田、西貢、調景嶺、馬鞍山、大嶼山、青衣、塔門和長洲等偏遠地區的大大小小新村。

  一直以來有部分教會人士不明所以,或眛於對當時社會和民生需要的瞭解,批評當時教會只傳講「社會福音」,花費資源去派奶粉、建房屋,而忽略了靈魂得救。事實上當時大批難民只住在騎樓底或依山而建的木屋茅寮,居住條件遠差於今日的「劏房戶」,教會秉承基督精神:「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太二十五35下) 為無家者提供住宿及飲食所需,實在是履行了福音的召命。

  事實上當時教會也不單止興辦新村,同時提供了種種服務,包括醫療、教育、宣教。而從事這多元而全方位服務的教會也不僅於某些大宗派如聖公會、路德會、信義會和循道、衞理公會,也有許多福音派教會如宣道會、浸信會、潮人生命堂以及神召會等等。

  多年來教會的努力,造就及改變了香港許多人的命運,他們小時候住過教會興建的房屋,喝過教會派的奶粉,在教會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在教會辦的社區中心參加過好些活動,都在他們心靈留下福音的種子。

  還有很重要的,香港教會長久以來是政府的好夥伴,在政府力有不逮時挺身而出,分擔救弱扶貧的社會責任。今日特區政府面對種種難題,香港教會必須盡一分力,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令香港七百多萬市民,過幸福美好的日子。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顧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及機構短訊】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