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早上,《明報》會送到門口,但自六月三十日,報紙將不再送上,因為搬遷在即,停止訂閱。日前收到學校人事處通知,我的電郵於七月三十一日終止、要延續醫療保險需要在退休後二十一日內回覆、圖書借閱日期到七月三十一日等。不足一個月,我將要離開工作了和生活了廿七年的地方,沒有特別不舒服感覺,可能因為我仍會以不同身分留下來工作(所以,同事沒有為我攪退休平安活動,我也沒有預備散水餅),更可能因為我對八月一日後的生活充滿期待。
期待表現之一是對周遭世界仍存好奇,並且可以從中發掘有趣的研究題目。四月份,我到澳洲參加教育研討會。聽了不同報告時,我想出不同研究題目的可能。我對自己說,「我對研究仍有熱誠呢!」剛完成了《本體安全感與靈性黑夜》論文,手上有的研究包括:《生態—救贖神學》、《糧食主權的神學反思》、《牆內與牆外:局內與局外人的身份》、《潘霍華的閾限經驗》等。未來一年生活仍會忙個不停。
期待表現之二是仍有動力和衝勁要四處走。向內子說,「趁身體仍可以,早一點,並花一點錢,多四圍走。」藉口還是真實原因,她認同。趁九月份到馬來西亞負責講座,我會順道到越南數天。又趁十二月機票價錢回落,就訂了機票到歐洲一次。年輕時的貪便宜(即順道遊樂)和捱得的感覺沒有消失,「正」。
期待表現之三是周遭世界仍與我有關,其中包括對新事物的認識和學習、對社會不公義有怒氣和衝動、仍有興趣明白年輕人世界和能與他們溝通。例如,我會睇「全民造星」,從中欣賞到青年人的創意和能力。每每聽見某類人士發言,我仍會義憤填膺。
期待表現之四是保持一定程度的初心。初心不是保存原初之意,而是對事物保持新鮮感,第一次接觸的感覺。然而,若生活沒有習慣和既定的話,初心可以是焦慮。所以,搬遷後,我仍會去昔日常去的街市、我仍會努力嘗試到昔日常去的餐室食早餐,但會發掘新地點。
或許,以上所講的期待就是盼望。基督徒的盼望不只是對死後的盼望,更是這盼望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體驗到。這就是我講的期待,即對每日、每事都有一定程度反應。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