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有涼天


3078 期(2023 年 8 月 20 日)
◎ 天地人和 ◎ 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文:林慧琪

圖:林慧琪、網上圖片

  

  今年夏天異常炎熱。7月份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公佈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數據,發現過去8年(2015-2022)為有紀錄以來最熱。香港夏天日間平均溫度達攝氏32度以上,熱得讓人心煩。勞工處和天文台甚至新增酷熱天氣指數和指引, 讓巿民加以留意,注意健康和工作風險。除了飲水,讓我們一起看看上主為衪的創造還預備了甚麼消暑法寶。

  

  

天地篇

植物飲水之道

  面對酷熱天氣,人類會多喝水來調節體溫。植物既不能行走,無法逃避烈日,也不像人類方式「飲水」,植物生存所需的水份從泥土而來。要令水反地心吸力向上移進植物體內,需要不同方法配合才能成事。

水分子的神奇「吸力」

  水分子(H2O)本身會緊密地彼此吸引,這種內聚力(cohesive force)會形成表面張力,平時見到在平面上形成的水滴就是靠這種表面張力來維持立體形狀,不像其他液體在平面上會散開。它們也容易與周邊環境形成微弱的吸引力,稱為附着力(adhesive force)。在管道裏液體周圍能附着管壁,當管道狹窄,能依附管壁的面積與液體的體積比例升高,液體就會自動流向管道裏,足夠令它克服地心吸力而上升,這就是毛細管作用(capillary action)。

  植物裏的運輸系統是大量直徑細小的管道,稱為維管束,負責將從根部吸收的水和葉片生產的養份向上運送至植物各部分。只是植物有一定高度,單靠表面張力與毛細管作用,並不足夠讓水爬升至全棵植物。

  

蒸騰作用「拉一把」

  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人工加熱來將水變成水蒸氣,稱為沸騰(boiling);自然界本身很少有如此集中的熱力供應,液態的水分子透過吸收環境中的熱能,逐少逐少的變成水氣離開,這過程稱為蒸騰作用 (evaporation)。植物主要靠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所以葉片裏必定有水份這原材料。葉片上有氣孔以獲取所需的空氣(日間以二氧化碳為主) ,同時讓葉片裏的水份有機會接觸空氣,透過吸收當中的熱能進行蒸騰作用,成形水氣「逃逸」至外間。即或沒氣孔,若是葉片的表面沒有蠟質覆蓋,水份也可直接從細胞離開。

  然而,植物體內的水因着內附力是連成一體的,於是當葉片上有水變成水氣離開,就會拉動體內整個水體,連帶在維管束裏的水都被牽引向上,如是者就有空間讓水份持續從根部吸收進入維管束。於是植物不須使用自身的能量,完全被動已可吸收水份。

  

  要是植物曾經歷缺水,體內維管束的水不再是連續的水柱,就會失去蒸騰作用的牽引力,就算之後泥土重新補充水份(如下大雨),植物都不一定能再次順利吸水。平日若是買花,插進花瓶前一般會在莖部末端作少量修剪,就是確保植物插進水裏時,體內維管束是滿水的,可與花瓶內的水連接,加強吸水效能。(網上圖片)

人類夏日好伙伴—行道樹

  「榕樹頭下好遮蔭」。別少看植物的吸水機制,同樣是遮擋陽光,樹蔭下的溫度總比在建築物簷蓬下低,就是因為植物的蒸騰作用,吸收了附近空氣的熱力所致。水的比熱容很高,要令液態水變成氣態需要吸收很多能量。所以當樹的樹冠愈大,葉片數量愈多愈密,透過蒸騰作用形成的降溫效果愈明顯。在行人道上多種樹,除了讓空氣清新一點,也能讓附近溫度降低,協助人類遮蔭避暑。路上的樹也許佔了一些地方,但只要它們健康生長,能讓環境更宜居。

  

  

人和篇

  

消暑攻略

  戶外溫度熱得讓人不舒服,人總想飲凍飲和衝入室內享受冷氣。可是冷氣和製冰及運輸過程耗電量高,產生的碳排放又會加劇全球暖化,令酷熱問題治標不治本。更甚,有沒有想過這兩種現代人普遍的消暑攻略有機會幫倒忙?

  一杯夏日必備凍飲,從中醫學說必然是「凍飲傷身」。西方醫學角度來說,當我們經常喝凍飲,沒錯能為身體快速降溫,只是我們作為恆溫動物,當身體持續感受到體內溫度被強制下降,就會誤認為「環境惡劣需要加強保溫」,會增加脂肪細胞儲存脂肪的能力,變相令我們沒那麼耐熱。同樣道理,當戶外氣溫高達攝氏三十多度,而室內溫度只有約二十度。沒錯,進入冷氣地方的一刻感覺很爽,只是每次進出,這過大的溫差會挑戰我們身體的適應能力,虛耗我們的健康。

  更何況,凍飲和製冷背後耗用的資源其實很多:製作冰塊耗電量很高,如高速製冷讓水結成冰,亦需要低溫倉庫儲存及凍鍊運輸。我們平日喝凍飲,大部分時候都會剩下冰塊,變相浪費了製冰的水和能源。

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

  我們的創造主不忍萬物受苦,自然為我們預備的各項良方。廣東話的「涼爽」,正好代表面對炎夏的兩種理想環境狀態:「涼」(低溫) 和「爽」(低濕度)。昔日冷氣未普及時,竹蓆和藤蓆是每家必備的夏天用品,坐或睡在上面倍感涼快,也是利用這些材質具多孔特性,讓身體的熱力和汗水揮發的濕氣不會被困在床上,達至涼爽的效果。麻質衣服也有透氣快乾的特性,配上鬆身剪裁讓空氣能流經皮膚表面,協助帶走熱能,就是很好的夏日衣飾。

  隨着科技進步,近年流行快乾衣飾如「冰袖」,就是利用衣料的毛細管作用加快吸汗效果,從而協助身體保持清爽感覺。而「冰巾」等則透過毛細管作用,吸附大量的水,於是濕了之後放在皮膚上,藉着水份蒸發帶走身體表面的熱力。有它們協助,人們在戶外較能應付暑熱天氣。

  上述各項方法,其實是善用「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差異的原理。讀者或許留意到,冬天刮大風時特別凍,加上下雨那種「濕冷」更讓人受不了。原因之一是風會帶走身體表面的熱能。其次,皮膚表面的水會吸收熱能變成水蒸氣,同時帶走熱力,兩者同時出現就會令人覺得「特別凍」。反之亦然,夏天遇上濕度高的日子,如驟雨後太陽再現,或是颱風前夕沒風的時候,身處戶外感覺特別熱。這就是因為環境中的濕氣妨礙我們的汗水蒸發,過多體熱也無法散失。由此可見,就算環境溫度高,若是「有風」和「濕度低」,亦能叫人感到比較涼爽。

  

  

營造舒適環境有妙法

  回到家居,環境狀況我們能調節,將冷氣溫度調高一、二度,配搭風扇使用,用電量減約四分之一,並且因有明顯流動的空氣,讓人感覺更舒爽。若是想要詳盡環境分析與冷氣配搭使用參考,可到消委會網站:https://www.consumer.org.hk/ 內「消費全攻略 / 懶人包」分頁,搜尋「冷氣機」,內含大量實用貼士助我們更有效使用冷氣。

  在不是太熱的日子,如28度或以下,嘗試純粹用風扇,在家中對角位置同時開兩把風扇,能營造對流效果,令室內的空氣更容易大規模流動,有效協助我們身體降溫。

  

  本專欄3004期曾訪問 Yeungs 大便妹,在她的專頁有的簡單易明的「環保冷氣使用圖解」,不妨參考:https://t.ly/HbIol

  

照顧自己同步照顧世界

  世界運作環環相扣,當我們日常開始受苦於過熱的天氣,及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日趨繁多,環境災害造成的人命傷亡非我們所願,及後衍生的糧食與衛生風險也不容忽視。熱天喝熱飲真的非人人可接受,筆者家中兩位長老都必須用冷氣才能好好休息。上主在意我們的生活是否安好,同步也顧念一切衪手所造。也許下回餐廳下單或在街上買凍飲時,簡單加句「少冰」;家居冷氣調高一、兩度,享受清涼飲料與環境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用最少的資源讓家人活得舒適。這些微小的生活改變是我們人人都有能力參與,並且是上主所喜悅的。

  

  [作者為基督教自然保育及環保組織「生命草」同工]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